云霞育儿网

鲜为人知的空中博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同乘一架飞机,飞行员竟在万米高空玩

鲜为人知的空中博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同乘一架飞机,飞行员竟在万米高空玩起了'谍中谍',可惜少帅没接住这个暗号,少帅的最后一次自由选择!飞机已经起飞,可张学良的选择,让他付出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代价。[大侦探皮卡丘] 1936年12月26日,一架波音247专机,张学良主动为蒋介石拉开舷梯,神情恭敬,十天前还是“囚徒”的蒋介石,此刻重新获得自由,飞机由美籍飞行员雷纳德驾驶。 当时我国飞行员技术有限,重要人物出行多依赖外籍飞行员,雷纳德显然接受过特殊训练,懂得在紧急时刻如何“暗示”乘客。 飞行途中雷纳德曾三次调整飞行高度和航向,每次都用航空术语询问张学良意见,这不是普通的飞行操作,而是在试探张学良是否改变主意。 可以想象,那一刻张学良内心的复杂,他完全可以命令飞机返回西安,但他选择了继续前往南京。 杨天石发现,就在登机前,宋子文曾向张学良出示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上面写着“汉卿来京后即居庸处”,意思是软禁,张学良看到这张纸条后,仍然决定登机。 他对部下解释:“我这次送蒋先生回京,是要把停止剿匪、一致抗日的主张坚持到底。”张学良相信,只要蒋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变达成的抗日协议就能兑现。 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登机“迎接”,却将张学良的卫队拦在舷梯下,张学良的卫兵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被解除武装。 其实张学良早有预感,西安事变前两周,张学良曾要求制定“经苏联赴欧洲的撤离路线”,中共代表周恩来也建议过他“做好应急准备”。 但张学良最终选择了最危险的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飞机曾在郑州短暂停留加油,河南省主席商震登机问候时,张学良趁机托他转交一封给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的信件,内容涉及军队指挥权移交。 这封信后来被军统特工截获,成为张学良“叛国”的“证据”。 12月29日,国民党中常会却通过决议,交军事委员会依法办理,一边是公开赞扬,一边是秘密审判。 54年后,90岁的张学良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被问及是否后悔送蒋回南京,这位世纪老人轻轻摇头,军人做事,哪有后悔。 那架飞往南京的专机,承载的不仅是两个人的命运,更是我国抗战前夜的政治博弈。 张学良用自己的自由换来了蒋介石对抗日的承诺,这个赌注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张学良的选择并非天真,而是一种政治智慧,他深知自己送蒋回京的风险,但更清楚只有蒋介石回到南京,抗日统一战线才能真正建立。 历史证明了张学良判断的正确性,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合作,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那架飞机上的两个小时,改写了我国的命运轨迹。 "这事儿您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探讨。 信源: 《西安事变飞行记录》 《蒋中正日记》 《大公报》1936年12月27日特刊 K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