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又整了个大活,宣布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但费用由北约承担。我出货,你付钱,还能刷一波"援助盟友"的好名声,这哪里是什么军援,分明就是生意。这招简直就是商人思维的教科书级别运用。 特朗普之所以推出这项新政,就是因为前期美国短时间内暂停了对乌克兰的直供军援。 2025年初,由于库存压力,美国暂停了部分武器转运,像爱国者导弹这样的关键装备一时供不上,让乌克兰和欧洲都着急上火。 那段时间,乌克兰连遭俄军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基辅和其他城市压力巨大。 不过,欧洲国家倒也没闲着。2025年前几个月,欧洲盟友已经给乌克兰搞到了二百多亿美元的各种支持。 今年欧洲还承诺继续追加数百亿美元军援,但像爱国者这样的高端装备还是靠美国。这个局面让欧洲越来越难承受经济和安全的双重压力。 特朗普这回推的方案看上去是对乌克兰的帮助,实际上也很讲究算账。 美国只管供货,欧洲结账。这意味着欧洲要更大幅度增加防务投入,北约刚好提出成员要把防务预算提到GDP的5%,不少国家已经有了压力,但眼下还得继续上。 乌克兰方面对这件事是欢迎的,泽连斯基公开表示这些新装备能极大增强乌克兰的防空力量。 乌克兰国内也开始自建小型防空系统,想尽力填补武器短缺的空档,只不过需要技术和资金投入。 而俄罗斯的态度很冷淡,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淡定表示,这也就是美国老路换了个说法。俄罗斯高官公开表示,最后得利的还是美国军火商。 特朗普新政在美国国内争议也不小。有些共和党议员坚持,美国不该再为外部纷争买单,哪怕换个套路也不认同给乌克兰“买单”的做法。 有人担心美国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也不想美国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中。 北约内部的看法也呈现出明显分歧。欧洲国家一方面不得不跟着买单,一方面还要感谢美国“提供帮助”。 本来北约并不直接给非成员国送武器,现在却成了美国军援转手的桥梁。这样一来,北约的“防务同盟”就变成了更像贸易合作的平台。 特朗普的战略思路就是最大限度满足“美国优先”,不直接走军援路线,而是让盟友买账,这既减轻美国财政压力,也能让美国保持盟主地位。 但这种做法让欧洲感受到压力,大家都要掂量今后该付出多少才合适。 对于乌克兰来说,新的防空武器肯定是个好消息,但能撑多久还是未知数。乌克兰还需更多的支持,而欧洲的资金和武器,就算现在还能跟得上,恐怕未来压力会越来越大。 特朗普还给俄罗斯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在期限内和乌克兰达成停火,否则美国会对俄罗斯商品加收100%的关税。这个举动是想加快战争结束的进度,但效果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乌克兰能不能守住前线,欧洲负担还能坚持多久,北约作为安全共同体的性质会不会慢慢改变,这些问题还是一个问号。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新方案的出台,已经让欧洲的盟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