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俄罗斯轰炸了波兰企业。
当地时间7月16日,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对外表示,俄罗斯无人机袭击了一家在乌克兰的的波兰企业,据称,该企业生产木地板。西科尔斯基表示,俄军故意袭击了该企业,造成多人受伤。 根据波兰外交部公布的信息,袭击导致厂区建筑严重损毁,至少五名员工受伤,其中两人全身大面积烧伤,正在重症监护室抢救。 乌克兰当地消防和医疗队伍迅速到场救援,波兰驻基辅领事馆人员连夜驱车200公里赶往现场协调。 文尼察位于乌克兰中西部,距离波兰边境仅两小时车程,是外资企业聚集的工业区之一。截至17日凌晨,俄罗斯国防部仍未回应此事。 如果回顾俄罗斯近三个月的空袭轨迹,就能发现冲突范围明显扩大。 以7月3日的攻击为例,俄罗斯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境空袭,537架无人机和导弹像雨点般砸向乌克兰西部。 原本被认为是安全区的利沃夫、捷尔诺波尔首当其冲,连距离波兰边境线不到50公里的德罗霍贝奇油库也燃起大火。 这种打击背后有一套成熟战术,先用廉价的无人机消耗乌克兰防空弹药,再派出精确制导导弹摧毁关键设施。 7月16日袭击波兰企业的过程中,很可能也采用了类似策略,虽然最终命中的是一家普通民用工厂,但不排除俄军将其误判为军用物资转运点,或者无人机的导航信号在电子干扰下发生偏移。 波兰政府此次的激烈反应值得琢磨。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俄军频繁空袭乌克兰西部时,波兰就紧急启动了边境防空系统,甚至联合北约战机在领空巡逻。 但真正刺痛波兰的是这次遇袭的工厂性质,它属于波兰企业在乌克兰的合法投资,相当于波兰经济利益的境外延伸。 对比过去的态度转变更明显。今年6月,波兰南部一家为乌克兰生产弹药的工厂发生爆炸,当地官员第一时间澄清“与俄罗斯无关”;而这次事件发生后仅三小时,西科尔斯基就公开指控俄罗斯“蓄意袭击”。 这种从隐忍到强硬的变化,暴露出波兰对俄乌冲突外溢的焦虑正在加剧。 尽管波兰外长咬定俄方“故意为之”,但军事专家们普遍认为误炸的可能性更高。 一个生产木地板的工厂既没有军事设备,也不靠近前线基地,打击价值几乎为零。类似误伤事件近几年屡见不鲜。 波兰的愤怒背后,藏着整个东欧的集体不安。 虽然北约条约白纸黑字写着“成员国本土遇袭将触发集体防御”,但波兰企业在乌克兰的资产属于法律模糊地带。 这些工厂明明距离边境线很近,却无法享受北约保护伞。 但俄罗斯现阶段的目标仍是消耗乌克兰而非挑战北约。 俄国防部7月曾发布声明,解释大规模空袭是对乌军攻击克里米亚的“对称回应”,字里行间都避开了北约相关表述。 这种心照不宣的克制,反而让波兰陷入两难,国内民众要求政府强硬反制,可北约至今只发表了“深切关注”的声明,拒绝透露任何具体行动方案。 德国防长甚至公开呼吁各方“保持冷静避免误判”,暗示波兰不要擅自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