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登辉这么明显的涉日背景,为什么还能得到蒋经国信任? 只能说,大家不要被宣传材料里的蒋经国骗了,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蒋经国考虑过向大陆低头这件事,他的晚年只考虑了两条路线。 其一,蒋经国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把蒋家基业延续下去。 在那个时期,蒋经国或许觉得,只有将权力牢牢握在蒋家人手中,才能保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稳固。 所以,他可能有过培养儿子成为接班人的念头,试图让蒋家的统治得以延续。 毕竟,蒋家在台湾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蒋经国也希望这种局面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而且,他甚至可能把核武器当成了保命符。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拥有核武器似乎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安全感。 蒋经国或许认为,若台湾拥有核武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压力,也能让蒋家基业更稳固,不至于轻易被撼动。 其二,蒋经国晚年慢慢开放了党禁、报禁,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台湾政治逐渐走上了本土化道路,权力也从外省人手中向本地社会转移。 当时,台湾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政治改革,回归民主 “宪政”。 而且,国民党政权僵化、保守的政治制度,已渐渐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公权力腐败滥用,导致台湾社会的公信力日益破损,民众认同危机加剧。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经国不得不顺应潮流。 1986 年,民进党在党禁未解除之时突然宣布建党成立。 蒋经国没有强行镇压,而是默认了其成立的事实,他表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 1987 年,他正式宣布解除戒严,党禁也随之解除,这开启了往后台湾政党轮替的民主政治局面。 同时,他还开放了报禁,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空间,民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言论,思想也得到了解放。 此外,蒋经国还推动了开放探亲政策。 1949 年前后,大量大陆人来到台湾,多年来他们一直有着认亲归宗的愿望。 到了 1987 年,一些退伍老兵和国民党老人纷纷自发组织团体,呼吁返乡探亲。 蒋经国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便授意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相关议案,让台湾民众得以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也因此走向缓和与交流。 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的政治变革,但也使得台湾政治逐渐本土化。 原本掌握在国民党外省人手中的权力,随着党禁、报禁的开放,以及一系列政治改革,慢慢向本地社会转移。 蒋经国或许没想到,他的这些改革,后来会对台湾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为台湾后来的政治格局变化埋下了伏笔。 总之,蒋经国晚年的这两条路线,一条是为了蒋家基业,另一条则是顺应了当时台湾社会的部分需求,但都与向大陆低头无关。 而李登辉正是在蒋经国推动台湾政治本土化等一系列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 他可能因为善于迎合这种本土化趋势,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蒋经国的改革 “助力”,所以才得到了蒋经国的信任。 不过,后来李登辉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这恐怕也是蒋经国当初所未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