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有很多争议,这是事实;但这些所谓的“争议”实际上都是外界强加到他身上的。 从郭德纲遭到外界强加“争议”这件事,我们或许会看到人性的丑陋和底层生存法则的残酷。 一点点解释一下这么说的道理。 首先要搞清郭德纲是干什么的、水平如何、谁强加给他“争议”这几个问题。 1、郭德纲是干什么的。 如果问郭德纲是干什么的,绝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说相声”的;资深一点的相声爱好者会说出“非著名相声演员”等等。 其实,说郭德纲是说相声的,这没错。但现在说他是说相声的,就有点片面了,因为他创办的“德云社”已经不仅仅是个“相声社”了,在“德云社”之下,他搞了好几个传统艺术“社”。 比如京剧的“麒麟社”、大鼓的“鼓曲社”;这些“社”,当然都在“德云社”之内;也就是说,“德云社”不仅仅是相声了,那么郭德纲也就不仅仅是“相声演员”这么简单。 2、郭德纲的水平如何。 就说相声来说,郭德纲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比肩以前最厉害的演员。 说到以前最厉害的相声演员,很多人恐怕最先想到的是侯宝林,其实,单就说相声的水平来说,侯宝林还真排不上号。 侯宝林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他给伟人说过相声,而说相声的人解放前地位本就不高,这下侯宝林给伟人说相声,一下子借势借到天上,在业内也就牛起来,别人还不敢反对。 另一方面,侯宝林说相声时,表情很可乐,天生长着苦相,大家愿意看,再加上侯宝林唱的老生也不错,很有韵味。也就是相声界说的“柳活”好。 而郭德纲各方面都很好,好嗓子、好样子,嘴皮子利索,反应快;关键是他爱看书,文化积淀还深,写的相声好。 所以,就相声来说,郭德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问题是他不仅仅是相声好,他喜欢京剧,拜京剧麒派名家赵麟童为师,还搞了京剧的“麒麟社”;不但如此,他还为弘扬鼓曲,成立了“鼓曲社”等等。 这些事是国家“曲协”都没干的事,郭德纲干了。从这方面来说,郭德纲在曲艺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将来有没有“来着”不知道,反正“前无古人”是一定的。 3、谁给郭德纲许多的“非议”,以至于“争议不断”。 很简单,非议郭德纲的人其实就是和郭德纲相熟的人,还都是在他边上的人。比如以前指导过他的天津老头、侯宝林不争气的一个儿子等等。 在这些人的鼓动下,又出现郭德纲几个徒弟、一些没出息在北京天津混不下去的相声混子;再有就是一些地痞流氓之类了。 反正有身份、有本事的人,没几个公开诋毁郭德纲的。以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姜昆和郭德纲不和、李金斗不喜欢郭德纲等等,其实就是被这些反郭德纲的人编造的,他们希望这些都是真的。 其次,有了以上的认知,我们就可以说说:郭德纲遭到外界强加“争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底层人的“生存”竞争不讲道理,很残酷。 说相声的都是底层人,这与相声的出现有关。据说最早的相声是宫里的太监说给许多的娘娘听的,打发那些娘娘空虚的时间。太监都是可怜人,在以前都不被当人看的。 传到社会上,相声成为要饭的“手艺”,所以,这行当天生下 贱,相声演员在以前见到妓 女的叫“大姑”;相声是比青楼还低贱的行业。 也是解放后人人平等,这些相声演员抖起来了,忘记了根本,还一个个自称“爷”。 郭德纲是取得成就之后才遭到“争议”的。当年,郭德纲在北京饿得要死,没有任何“争议”;郭德纲在安徽卫视被关在橱窗里时,也没有争议。 为什么郭德纲好起来之后反而“争议”多了呢?就是这些相声演员“恨人富、笑人穷”的丑恶心理的体现。也怪不得郭德纲总说“说相声的没好人”。 2、说明了人性的丑恶。 人都是有“嫉妒”心理的,说白了,非议郭德纲的,更多的是“嫉妒”。“嫉妒”还有个特点:妒近不妒远、妒亲不妒疏、妒小不妒老。 看看那些非议郭德纲的,不都是北京、天津相声界的吗?东北、广东、西北说相声的,谁嫉妒郭德纲了?这是明显的“妒近不妒远”。 嫉妒郭德纲的,还都是和郭德纲有点关系的,有的是自称是他老师的,有的是他的“师叔”等等,都与他有亲厚关系,在业务上也相近。典型的“妒亲不妒疏”。 再加上年纪,这些郭德纲争议的发起者,都比郭德纲大。实际上,一个人老到不太能动,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没人嫉妒。“妒小不妒老”吗。 3、从郭德纲的作为,可以看出他不太喜欢相声界。 郭德纲相声说得好,但他不见得喜欢相声。 其实,相声就是一种手艺,没什么“艺术”性可言。一些相声演员动不动说自己是“艺术家”,有点不要脸了。 京剧才真的可以讲“艺术”,京剧演员厉害了,是可以称“艺术家”的。郭德纲搞京剧团、搞鼓曲社,实际上在往艺术方面走。 相声说到底就是个“玩意”,郭德纲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一辈子和这些“玩意”演员同流合污呢。 可惜,郭德纲喜欢的是“麒派”,但他的嗓子太好了,他没有麒派周信芳那样的“破嗓子”注定不能成为麒派大家。 归根结底,郭德纲是个了不起的演员,对传统文化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