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头号反华栏目“美国之音”被封禁,结果一看主持人名单,发现竟然一大半全是华裔女性。

头号反华栏目“美国之音”被封禁,结果一看主持人名单,发现竟然一大半全是华裔女性。 信源:上观新闻——“反华急先锋”栽在她手里?先别急着鼓掌…… 2025年3月15日清晨,一则社交媒体短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之音负责人迈克尔·阿布拉莫维茨写道:83年来第一次,美国之音被掐了嗓子。 就在前一天,重返白宫的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切断了其母公司美国国际媒体署及下属七个机构的全部资金。这个运转了八十多年的宣传机器,一夜之间轰然停摆。 美国之音诞生于二战,旨在对抗纳粹宣传,并在冷战时期扮演过重要角色,甚至里根总统都曾亲临其播音室。可是,时代变了,它却固执地活成了“冷战僵尸”。 多年来,其涉华报道始终围绕“中国威胁论”和“新疆人权”等几个陈词滥调打转,将反恐歪曲为“种族灭绝”,把香港的暴力示威者美化成“民主斗士”,几乎完全不看事实,只是照着一套既定的“反华剧本”念稿。 这种僵化与腐朽,在其耗资不菲的华盛顿新总部大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座被戏称为“皇宫”的13层玻璃幕墙建筑,年租金高达2500万美元,而这份租约还是在拜登任内签下的。 走进大楼,内部铺设的意大利大理石和真皮家具,奢华程度堪比五星级酒店。高层带着秘书提前入驻享受,台长办公室自带卧室和酒柜,甚至楼里还有游泳池和各国风味厨房。 可这座金碧辉煌的“皇宫”,当真用在了新闻上吗? 特朗普任命的新台长卡莉·莱克曾用视频揭露,整栋大楼唯独缺少最关键的新闻采编设备,而一街之隔、明明还能容纳上百人的老办公楼却被弃用。 而在这台老旧的机器中,一群华裔面孔的角色尤其值得玩味。在美国之音的中文频道,主持人名单一大半是华裔女性,现任总台长也是台湾移民。 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主持人,操着流利的普通话,嘴上挂着“民主自由”,实际上却在为反华叙事卖力。 他们中有些人来自大陆,有些来自台湾。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为了对华搞宣传渗透,便将大批留学生招入麾下。 这些人为了绿卡和远超行业水平的薪水,便一头扎了进去,住着豪华公寓,做着依附于强权的“黄金梦”。 他们或许以为自己选对了边,可以作为美国政府的“传声筒”而“青史留名”。他们的存在,既能让西方观众觉得“看,中国人自己都这么说”,又能用来给中国国内的年轻人“洗脑”。 谁知,这套渗透把戏在互联网时代彻底沦为了笑柄。今天,还有谁会去听短波广播?当年轻人随手刷一下TikTok就能看到新疆棉田的真实景象时,美国之音的陈旧叙事就显得格外滑稽。 它的内容不仅被俄罗斯和柬埔寨等国公开抵制,在中国互联网上更是沦为笑料,网友查证事实、辨别真伪的能力,让这些抹黑中国的假新闻效力锐减。 她们的下场,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背叛祖国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但总有一些人不长教训,妄图通过媚外反华来获取所谓的“接纳”,却不知这种行为不仅可耻,更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他们以为诋毁自己的祖国就能赢得他国的青睐,却不知不尊重自己国家的人,永远不会被真正接纳。 国际社会也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法国电视节目嘉宾日尔诺夫因模仿中国人“眯眯眼”而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道歉。 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让他们获得所谓的“接纳”,反而让他们成为国际舆论的众矢之的。 在海外,亚裔群体的遭遇更是令人痛心。美国近年来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激增,亚特兰大按摩店枪击案中,6名亚裔女性无辜丧生。 澳大利亚也曾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这些事件背后,是部分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 然而,这些歧视和仇恨,恰恰证明了媚外反华者幻想的破灭——他们所渴望的“接纳”,不过是空中楼阁。 媚外反华者不受待见,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民族尊严和自尊心。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尊重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 最终,“断粮”的时刻来得猝不及防。特朗普的一纸行政令,让那些曾以为自己手握“铁饭碗”的华裔员工,瞬间成了被抛弃的棋子。 一夜之间,他们成了既不被中国同胞接纳,也被美国主子抛弃的游民。有网友讽刺说:“这或许就是棋子的最终下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被毫不犹豫地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