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2年,张国华骨灰抵京时,周总理冒雨迎接,含泪道:“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毛主席更是黯然神伤:“不见了,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参考资料:2018-02-22 中国军网——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佛光将军”) 能让共和国的最高层如此动容,这位将军的分量,显然远不止军衔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段与西藏死死捆绑在一起的人生。 张国华是个典型的战将,江西永新出身,家道中落,书没读几年,15岁就上了井冈山,从反“围剿”、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几乎一场没落,仗打到哪,人就跟到哪。 刘伯承评价张国华“会捉战机”,陈毅对他麾下的独立旅竖大拇指,到1949年,年仅35岁的张国华已经当上了二野十八军军长,跟着刘邓大军一路打到大西南。 可以说,二十年的枪林弹雨,把张国华锤炼成了一位军政皆通的高级将领,也正因如此,一个最硬的骨头,砸向了他。 十八军本来的任务是驻防富庶的川南,算是个好差事,可一纸命令,目的地被改成了西藏——一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 命令一下,部队里人心浮动,畏难情绪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有人当了逃兵,有的班跑得只剩下正副班长,干部们急得晚上得轮流站岗看门。 有人提议,干脆把逃兵“绑到西藏去”,张国华却直接否了,下令: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话说得很硬,不能让这些人玷污了进藏的光荣,这招反倒比捆绑管用,许多摇摆的官兵被这么一激,纷纷写下血书,坚决要求进藏。 光有决心还不够,还得有榜样,在进藏誓师大会上,张国华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他把自己三岁的女儿抱到台上,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他要去西藏安家。 可谁知,命运偏偏在这时给了张国华最沉重的一击,就在他为进藏之事废寝忘食时,那个被他当作决心的女儿难难,不幸夭折,他强忍悲痛,不仅自己没退缩,还动员妻子一同进藏,去筹建银行。 个人牺牲的背后,是对国家使命的绝对服从,张国华带头学藏语,研究民族宗教政策,制定的《进军守则》细致到不进寺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搜俘虏腰包。 还没进拉萨,张国华就利用休整时间,把当地的头人请来开座谈会,摸清情况,商量运输,把政治工作做到了军事行动的前面。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解放军,西藏部分反动集团在昌都部署重兵,企图武力阻挡,中央的指示是“以打促和”,张国华领命后,打得极其漂亮。 昌都战役的胜利,被刘少奇称为“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直接促成了《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当他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高兴地夸他:“好哇,办了一件大事。” 可真正的考验,在进入拉萨后才开始,当地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被煽动的敌意,让解放军一度寸步难行,有人朝战士扔石子、吐口水,但部队始终遵守纪律,打不还手。 为了打破“饿走解放军”的图谋,张国华一边发动官兵开荒种地,一边拿出资源为藏胞治病、修房、发农具,慢慢地,藏族百姓对这支队伍的看法变了,开始叫他们“新汉人”“菩萨兵”,而张国华,也被尊称为“佛光将军”。 和平没持续多久,1959年,西藏武装叛乱爆发,正在内地养病的张国华立刻返回拉萨,坐镇指挥,他提出的“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的方针,精准有效地肃清了叛乱。 而他一生中最闪亮的军事指挥,则是在1962年,面对印度的武装入侵,张国华再次临危受命,上级最初的方案是先打掉印军一个营,探探虚实。 但张国华研究战局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计划:左右穿插,全歼印军一个王牌旅,方案报上去,有人觉得太冒险,毛主席却力排众议:“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有了最高统帅的信任,张国华放手一搏。他住在阴暗潮湿的地堡里,顶着高烧,有时甚至要靠吸氧指挥作战,最终,一战打掉了印军的王牌第7旅,俘虏其旅长,整个反击战,我军歼敌近九千人,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战后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特意让他坐在自己和刘少奇中间,全程面带微笑,这份欣赏,不言而喻。 在西藏的17年,张国华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都献给了这片高原,他常说:“我不愿躺在床上呻吟,只有战场才是我的归宿”,谁知一语成谶,他最终也确实是以战斗姿态倒在了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