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团长胡兆琪为了掩护军区首长突围,不幸被鬼子俘虏,政委知道后,立即下令:“快!给团长开追悼会!” 这道命令在当时的阵地上炸了锅。 战士们刚从突围的硝烟里喘过气,听说团长被俘,一个个红着眼眶攥紧了枪,谁也没想通,为啥人还没确认牺牲,就要急着开追悼会? 但看着政委布满血丝却异常坚定的眼睛,没人敢多问,连夜在山坳里搭起简易的灵堂,白幡在秋风里猎猎作响。 胡兆琪是部队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打小在河北农村长大,爹娘被鬼子的“扫荡”害死,18岁揣着一把柴刀就参了军。 他没读过多少书,却凭着一股子狠劲和机灵劲,从通讯员一路拼到团长。 战士们都记得,上次反“扫荡”,他带着一个连阻击鬼子一个营,子弹打光了就甩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就端起刺刀冲,胳膊被炮弹片划开个大口子,血顺着袖子流到枪杆上,他愣是没退后半步,直到掩护大部队转移完毕。 他对战士们更是掏心窝子的好。 冬天宿营,他总把自己的棉被让给冻伤的新兵;行军路上见谁脚磨破了,就把自己的布鞋脱下来给人穿,光着脚在石子路上走;炊事班杀了头猪,他非要看着炊事员把肉分到每个伤员碗里,自己啃窝头就着咸菜。 这样的团长,战士们早把他当成了亲兄长,听说他被俘,好多人夜里躲在被窝里掉眼泪。 可政委心里的算盘,比谁都清楚。 1941年的华北,鬼子的“囚笼政策”正凶,据点像毒一样扎在根据地周围,这次“扫荡”更是来势汹汹,带着重型武器围堵军区机关。 胡兆琪为了掩护首长,故意把鬼子引向自己的方向,最后弹尽被俘,消息很快就会传到鬼子耳朵里。 “追悼会不是给活人看的,是给鬼子看的!”政委在干部会上压低声音说,“鬼子知道咱们重情义,要是知道团长还活着,肯定会拿他当诱饵,逼咱们自投罗网。 开追悼会,就是告诉他们,胡团长已经牺牲了,咱们不会为了一个‘死人’乱了阵脚!”这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悲愤中的战士们——原来这是场障眼法,是为了保护团长,更是为了保存实力。 追悼会开得格外悲壮。 没有遗像,就用一块红布包着胡兆琪常带的那把驳壳枪;没有悼词,政委站在临时搭的土台上,哽咽着讲起团长的故事,讲到他光着脚行军,讲到他带伤冲锋,台下的战士们哭得撕心裂肺,却没人忘了握紧手里的枪。 这场追悼会,被附近的汉奸偷偷报给了鬼子据点,鬼子军官听说胡兆琪“已战死”,果然放松了警惕,觉得八路军没了主心骨,暂时停止了大规模搜捕。 而被俘的胡兆琪,在鬼子的监狱里正经历着酷刑。 鞭子抽、辣椒水灌,鬼子逼他说出军区的秘密,他咬着牙骂:“狗汉奸!要杀要剐随便,想从老子嘴里掏出一个字,做梦!”他不知道战友们为他开了追悼会,只想着绝不能给八路军丢人。 有次趁看守不注意,他偷偷磨断了绑绳,想找机会逃出去,可惜被发现,又挨了一顿毒打,打得他肋骨断了三根,却还是梗着脖子不低头。 三个月后,根据地的反“扫荡”取得阶段性胜利,部队腾出手来,趁着鬼子换防的空隙,连夜奇袭据点。 战士们像疯了一样往前冲,嘴里喊着“为团长报仇”,其实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团长救回来!当突击组踹开监狱大门,看到遍体鳞伤却依旧瞪着眼的胡兆琪时,所有人都红了眼,背着他就往外冲。 胡兆琪后来才知道那场追悼会的来龙去脉,伤好后找到政委,拍着他的肩膀笑:“你小子可以啊,差点让我真成了‘烈士’。” 政委也笑,眼里却闪着光:“那会儿情况危急,只能出这招险棋。你是咱们团的魂,魂不能散,更不能落在鬼子手里。” 这场特殊的追悼会,后来成了部队里流传的故事。 它没有哀乐里的绝望,反而藏着战友间的默契与智慧,藏着八路军在绝境里的坚韧。 胡兆琪用他的硬气没让鬼子得逞,战友们用一场“假追悼会”护了他周全,更守住了部队的士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样的情谊和智慧,就是八路军能在绝境中不断向前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