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幼斌曾说:“拍摄亮剑,张桐扮演我的勤务兵,也就是魏和尚,他年轻,却会抢戏,想出名费尽了心思,我跟张光北在前面演戏,他就在后面晃来晃去的,吸引眼球。” 一个近景镜头里满满当当挤了三个大男人,主次都分不清了,导演连忙喊“卡”,大家只好重头再来。 导演看张桐晃来晃去找不到位置,不满地问他,你到底会不会演戏。张桐愣住了,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演员,演戏这条路他还在摸索呢。 可是在导演和一众演员前辈面前,张桐不肯露怯,站的板正立下“军令状”,表示一定会好好演,演得让大家满意。 张桐想演好戏的心大家都看到了,可是在行动上不是差半拍就是太过火,太想演好反而演不好。 就比如站在背景里的时候,张桐害怕自己没有反应看起来走神,于是五官用力演得很生动。到了镜头里,看上去就像一个“挤眉弄眼”抢镜的演员。 李幼斌和张光北在镜头前对戏,张桐在后面“手舞足蹈”,前面的两人说一句,张桐在后面做足反应,简直分不出他是背景演员还是现场观众。 李幼斌评价张桐,这个小伙子实在是太努力了,有时候甚至有些“用力过猛”,这是一些新演员的通病,太想表现自己的演技,反而盖住了演戏本身。 张桐一听是这个道理,可是他也难啊,出演《亮剑》的机会,对张桐来说背水一战,若是演不出名堂,他就不不知道当初孤注一掷是为了什么。 有人演戏是为了热爱,有人演戏是为了名利,张桐演戏除了这些理由,还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表达的出口。 张桐的性格内敛又深沉,小时候因为搬家无法融入学校环境,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孤独一人的,他一直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却找不到合适的听众。 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开大学计算机系,本来应该成为一名电脑工程师,过上事业有成的安稳生活。 张桐的内心并未因为成绩优秀而平静下来,他依然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桐接触到了表演,他发现不善言辞的自己,在舞台上也能顺畅地表达内心。 借助角色之口,张桐可以说出许多曾经错过的话,在角色身上,张桐拓展了人生的多样可能。 张桐想要演戏的心愿越来越强烈,他不顾父母的反对,独自跑到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那时候张桐的家境不好,父母能给张桐的支持很少,他在法国到处打工,忍受异国他乡的孤独,刻苦学习表演。 穷困潦倒的时候,张桐为了撑下去,买了便宜实惠的狗粮,硬是撑了几个月。那时候他想,表演是最快成功的道路,只要有一个角色出头,以后就能扬眉吐气。 然而现实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半路出家的演员,没有人脉和背景,在演艺圈里摸爬滚打不容易,张桐连展示自己演技的机会都没有。 他拼着一口气,不肯轻易妥协,即使四处碰壁,也坚持寻找有广阔表演空间的角色。有机会参演《亮剑》之前,他已经沉寂了很久,演过的角色屈指可数。 去试镜《亮剑》是孤注一掷,张桐到剧组的时候,只看到李幼斌和一个演员在排演,身边连个工作人员都没有。 张桐心想这个剧组可寒酸,要是连这样的剧组都没有能给他的角色,他是不是该考虑放弃。 导演看到就是这样一个不服气又执拗的张桐,明明是年轻小伙,身上却带着悲壮和苍凉。 “就是你了!来演魏和尚吧,你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 “魏和尚”后来成为张桐的人生角色,他为了表演好拼尽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镜头。李幼斌的话,其实是在说张桐忘我的工作态度。 有一回,张桐拍摄背着李幼斌奔跑的场景,看到有媒体记者来探班拍摄,张桐心想一定要好好表现,没准儿能上新闻。于是开拍之后,他在泥泞的路上背着李幼斌全力飞奔,跑出拍摄的范围都没停下。 靠着这股执拗劲儿,张桐在演员道路上默默耕耘,他曾被导演骂到情绪低落,挣扎许久才走出阴影,最后坚持到雨过天晴,用演技证明了自己,成为80后飞天视帝。 参考资料:张桐-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