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 日前《纽约时报》再次发表了一篇盘点中国科技进步的文章,称现在中国“正向美国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领域,诸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发起进军”。 咱先看看中国的高铁。以前说起高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新干线或者欧洲的高铁,但现在中国高铁可是全球标杆。2024 年底发布的 CR450 动车组,试验时速能达到 450 公里,运营时速 400 公里,这在全世界都是头一份。 美国不是没技术,而是资本不愿意往不赚钱的基础设施里投,结果老百姓出行和物流效率都受影响。中国就不一样,政府把基础设施当成国家战略,就算短期不赚钱,也要把高铁网络建起来,因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像小米和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的 “泰坦合金”,用 AI 仿真系统优化材料性能,每个零件能减少 352.53 千克碳排放,相当于每年多种 488 万棵树。 还有北京儿童医院和百川智能联合研发的 AI 儿科医生,在 60 例门诊病历诊断中准确率达到 82%,超过了部分医生。美国的 AI 企业虽然技术领先,但更多是封闭模式,收费高昂,这就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的 C919 大飞机 2025 年 1 月首次执飞沪港定期商业航班,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 而美国呢,虽然在航天技术上依然强大,但像 SpaceX 这样的私人企业更多是在火箭回收等领域突破,在民航客机方面,美国的波音这几年麻烦不断,737 MAX 的事故让全球对其信任度下降。 中国能造出自己的大飞机,靠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设计到适航认证,一步步稳扎稳打。 比如高铁、5G 这些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可能不愿意干,但政府从国家战略出发,毫不犹豫地投入资源。而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切以利润为导向,导致基础设施老化、科研投入不稳定。 就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来说,2025 年预算被砍了 40%,很多科研项目被迫中止,不少顶尖科学家为了继续研究,不得不离开美国去欧洲。 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五年计划、乡村振兴、“双碳目标” 这些政策,都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这些目标协同合作,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美国呢,政策经常变来变去,今天支持这个,明天又转向那个,缺乏连贯性。比如拜登政府虽然推出了 1.2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法案,但实际落实的资金不到 25%,很多项目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搁置。 当然,中国也不是十全十美,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还存在短板,比如高端芯片。但中国一直在努力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就像华为,被美国打压后,反而加快了芯片研发的步伐,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 美国作为曾经的科技霸主,现在确实面临着挑战。如果继续抱着 “美国永远领先” 的心态,不愿意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在科技竞争中胜出,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稳定的政策支持、高效的资源配置,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合作。这些,恰恰是美国现在所缺乏的。 所以,美国真的应该放下身段,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魄力,学习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长期投入,学习中国在政策制定上的连贯性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