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1989 年深秋的路易斯安那大学图书馆,曾肯成刚把女儿的病历塞进《数论导引》,就被三个西装革履的人堵住了去路。 他们亮出来的证件上,CIA、FBI、NSA 的徽章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其中一人手里捏着的纸页上,20 万美元年薪的数字格外扎眼。 这年他 62 岁,带女儿来美国求医已经半年。红斑狼疮的治疗费像个填不满的黑洞,他上午在数学系改论文,下午就得去中餐馆洗盘子,晚上还得蹲在图书馆查最新的治疗方案。 特工们显然摸透了这些,连他爱抽的大前门香烟都算进了 “关怀清单”。 让美国人盯上的,是三个月前那场密码学年会。他在台上用湖南口音指出 DES 加密算法的一个循环漏洞时,台下国安局的专家当场打翻了咖啡杯。 后来才知道,这个漏洞足以让美国军方的加密通信在特定条件下失效,而他早在 1974 年就带着学生在防空洞研究过类似问题。 特工们第一次上门时,曾肯成正在给国内的学生写回信。 信里说 “移位寄存器的新解法已找到,等我回去咱们接着试”,门口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为首的人把梅奥诊所的预约单拍在桌上,说只要留下,不仅女儿能住进特护病房,德州农工大学的终身教职也现成。 他没接那张纸,转身从书架上抽出本泛黄的笔记本。 里面夹着 1957 年从华沙回国时的船票,扉页上钢笔写的 “根系难移” 四个字被海水泡得发皱。 那年波兰科学院给的条件更优渥,承诺给他建专门的密码实验室,他还是带着一箱子手稿登上了去天津的邮轮。 这样的拉扯持续了一个多月。特工们算准了他每周三下午要带女儿去医院,总会提前守在门诊楼外。 有次甚至把治疗方案打印得整整齐齐,连每天该吃几片药都标好了,旁边还附了张休斯敦富人区的别墅照片。 曾肯成表面应付着说 “要和国内家人商量”,背地里却在领事馆的帮助下收拾行李。 他把最关键的手稿缝进了女儿的棉袄夹层,那些用中药渣做过标记的演算纸,被他折成了纸飞机塞进外交邮袋 —— 那是他教学生记密码规则的土办法。 类似的抉择,他在 1956 年也遇见过。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苏联教授偷偷塞给他去华沙的车票,说 “右派帽子压不死天才”。 他却把车票撕了,在零下三十度的站台等了六个小时,硬是坐上了回国的绿皮火车。 后来在中科院数学所,他用算盘算出的加密算法,让美国中情局的破译机卡了整整十年。 回国那天是个清晨,休斯敦港的雾气还没散。领事馆的车直接开进了码头,他抱着女儿上邮轮时,看见特工们的车被挡在警戒线外。 口袋里的纸条上,是昨晚写的一行字:“π 有无数位,但起点只有一个”,那是他教女儿记圆周率时编的口诀。 回到合肥的第二天,他就带着学生钻进了 DCS 中心的实验室。 三个月后,被美方破译的某型军用密码系统完成重构,其中非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设计,用的还是他在防空洞时期的思路。 1991 年海湾战争爆发时,某集团军的加密电台突然稳定下来,没人知道是他在幕后加了三道防护锁。 晚年的曾肯成爱在夕阳下翻那本被特工碰过的《数论导引》。 里面夹着张 1989 年的中餐账单,2.5 美元的炒饭钱旁边,他用铅笔写着 “密钥可变,国不可变”。 学生们说,先生讲密码学时总举这个例子,说最牢的加密,是把国家刻进心里。 这让人想起王承书的故事。这位女科学家为了搞铀浓缩,隐姓埋名三十年,连亲儿子都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1978 年她去美国探亲,面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薪邀请,只留了句 “祖国需要我” 就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这种选择,好像刻在了那代科学家的骨子里。 曾肯成去世后,学生们在他的保险柜里发现了样东西:1989 年特工们给的合同复印件,每一页的金额数字上都画着函数曲线,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是用红铅笔描的中国地图,台湾岛的位置被圈了三个圈。 现在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走廊里,挂着他带回来的那箱手稿的复制品。 最上面的纸页上,中药渣的黄渍晕染出的形状,像极了他当年在莫斯科站台看见的那列绿皮火车。讲解员说,这才是真正的密码 —— 用一辈子的选择编写,谁也解不开。 2016 年 “墨子号” 上天时,研发团队在底层算法里发现了个注释:“参考曾氏 1978 年流密码框架”。 而曾肯成的女儿,后来成了密码学教师,她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总会展示父亲当年洗盘子时用的账本,上面除了收支记录,还有一行小字:“国在,家才在”......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