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后,副司令陈继承通知“中央军”将领:“凡一个团以上的兵力调动,必须经过我的同意,剿总的命令不必理会。” 傅作义从小在山西农村长大,早年投身革命,靠一步步打仗爬上来。他不是黄埔出身,也没在中央军混过,却凭实力让蒋介石刮目相看。辛亥革命时,他刚十六岁,就加入学生军,从最底层干起。 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山西跟着阎锡山,1926年天镇守城战,他带一个团顶住宋哲元猛攻三个月,那时候国民党北伐军势头正猛,他愣是没让铁路要道丢掉。后来阎锡山转投国民党,他也跟着调整。 1927年涿州战役,他领第四师孤军深入奉系地盘,本想等援军,结果其他部队全败了,他部下硬扛三万敌军近三个月,奉军用飞机坦克轰,都没破城,最后粮弹没了才停手。这仗打出名堂,蒋介石两次派人拉拢,他都没动心。 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响应,1933年长城抗战,他指挥部队从张家口赶到昌平,阻击日军第八师团,付出不小代价。1936年绥远抗战,反击蒙古伪军,收复百灵庙。忻口和太原保卫战,他率北路军层层阻击日军推进,直到城市陷落。1940年五原战役,他机动部队突袭日伪据点,快速拿下。 抗战胜利后,他管第十二战区,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分兵迷惑敌方,隐秘行军数百里,打败对手,迫使撤退。张家口行动,他分路推进,半天破张北,三天占张家口。这些战绩,让蒋介石在1947年底任命他为华北“剿总”司令,统四个兵团六十万兵力。他军事能力强,但蒋介石用人总看黄埔和同乡,对杂牌将领防备心重,重用傅作义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嫡系将领打仗不行,屡屡失利。 蒋介石嫡系问题大,抗战后国民党优势明显,可打着打着就倾斜了。嫡系像李文兵团,带四个师攻张家口,有飞机坦克支援,还打不破防线,反倒损兵三千。蒋介石无奈,把地盘划给傅作义。 傅作义上任华北“剿总”后,下辖四个兵团,中央军占三个,监视意味明显。傅作义想调整防线,把绥远部队前移,中央军侧翼配合,形成完整阵势。但陈继承作为副司令,直言中央军调动必须他同意,特别是青年军那样的单位。 陈继承是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实际遥控中央军。他召集中央军将领,下达明确通知:团以上兵力行动,先报他批准,剿总命令可以不理。这指令让傅作义指挥权大打折扣,他虽是总司令,却调不动半数部队。几次部署,傅作义要求中央军增援前沿,却因陈继承拖延而延误。 涞水地区一次行动,他下令一师转移,对方以需上报为由拒绝。陈继承还把控人事和补员,中央军升迁经他审核,私下提醒将领忠于嫡系。傅作义多次争执,反映给蒋介石,只得含糊回复。这种掣肘,导致部队协作差,各部各自为战,补给中断频发。傅作义推荐绥远将领任北平警备副司令,电报刚发,就被陈继承密电阻拦。 七五事件,陈继承派青年军介入,局势升级,傅作义施压后,陈才调离。但派系裂痕已深,华北军力无法统一发挥。蒋介石疑人用人,结果换不来全力效忠,傅作义实力虽强,却被内部拖累。 陈继承调离后,傅作义获部分权限,但战局已变。1948年秋,平津战役开始,傅作义部队收缩北平周边。他飞南京见蒋介石,汇报局势,蒋授权他全权指挥华北,避免退却。傅支持蒋策略,增兵北平,部署六军十八师守北平,五军十六师守天津,一军八师守张家口,其余沿铁路五百公里布防。 十一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入关,围张家口。傅作义下令三十五军从丰台北上,四百辆卡车运兵增援。十二月,平张线被切断,部队分隔。傅多次求援,蒋忙淮海,无力支持。傅派代表接触解放军,讨论条件,避免城市破坏。 1949年一月,协议签署,部队撤出市区,二十五万守军接受改编。一月三十一日,解放军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古都免战火。傅作义起义后,加入政协,任副主席。1949年十月,任水利部长,次年视察河套,指挥部队挖渠修堤,治理黄河支流。1950年代,推动淮河工程,建闸门控洪。1960年代,继续水利,指导打井疏河,直至1972年辞职。1974年四月十九日逝世,享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