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3年2月,日军三万余人进攻热河,然而东北军汤玉麟部和万福麟部竟一触即溃,但

1933年2月,日军三万余人进攻热河,然而东北军汤玉麟部和万福麟部竟一触即溃,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殿英却率领他的四十一军在赤峰和日军展开了阻击战,东陵大盗一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初春,北方的寒风还带着雪意,热河的局势却已经滚烫如火,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得手后,胃口越来越大,盯上了热河这块要地,他们三万多人兵分三路,炮火一响,东北军高层就乱了阵脚,前线士兵更是人心涣散,汤玉麟的部队一触即溃,万福麟的兵马也没带来多少抵抗,热河门户几乎无人把守。   就在这溃败连连的局势中,一个名字竟然突然蹦了出来——孙殿英,这个人此前的名声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臭名昭著,他曾带兵挖了清朝皇陵,乾隆和慈禧的棺椁都没能逃过他的铁锹,一时间全国哗然,给他扣上了“东陵大盗”的帽子,可偏偏就是这个人,在热河战役的关键节点,带着一支杂牌军站了出来。   孙殿英当时率领的是第41军,从山西一路赶到赤峰,部队装备简陋,补给困难,很多士兵的棉衣上还沾着晋北的煤灰,但就在赤峰东郊的水师坡和沙坨梁,他选择迎战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日军有重炮、坦克、飞机,而孙殿英手下的士兵,很多人甚至还在用老式步枪和冷兵器。   战斗从2月28日拂晓打响,日军骑兵带着锋利的马刀冲锋,马蹄卷起雪地的尘土,孙殿英的策略是贴近敌人,一直到三十米之内才开火,这种战法极其危险,但在弹药有限的情况下,这是唯一能有效杀伤敌人的方式,107师第二团的士兵在泥泞中挥舞着鬼头刀,面对骑兵冲势不退反进,把敌人从马背上砍翻,血水混着泥浆,结成了红色的冰碴,镶在兵刃的缺口上。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每晚,炊事班抬来的蒸笼里不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而是冻硬的土豆和掺着谷糠的窝窝头,城中商会的会长哭着跑到指挥部,说好不容易集齐的七千张白面饼被炸毁在日军的轰炸中,孙殿英听完,踹翻了弹药箱,把剩下的半袋炒面分给了伤兵营。   但更大的危机来自内部,由于长期缺粮,侧翼阵地的守军竟然为了一口热饭发生了火并,结果被日军趁机撕开了缺口,3月3日,赤峰东门失守,日军大队人马冲入城区,孙殿英带着卫队冲进肉搏圈,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倒下,用身体挡住刺刀和子弹,当他身上的翡翠扳指被鲜血染红时,那块陪葬品仿佛也在诉说一种讽刺的命运。   到了第五天,局势出现了转机,赤峰百姓从自家祖坟中挖出保存多年的火铳,猎户们贡献了硝制的狼毒烟罐,有人甚至把炸药埋进祖坟里,当日军坦克碾过时,天光炸起,火焰和棺材碎片一并飞散,那一刻,抵抗变得不再仅仅是军队的任务,而是整座城的本能反应。   3月6日夜,孙殿英下令撤退,他把将旗插上最后一辆卡车,留给士兵一句狠话:要活着回来报仇,残部在夜色中撤向围场,兵员减半,弹药枯竭,士气却没有完全崩溃,有些士兵在雪地里还抱着冻硬的炒面啃着,有些人用破布包着冻伤的脚,继续往北走。   当南京政府的电报终于传来时,一道是嘉奖令,称赞孙殿英“浴血抗敌”;另一道却是军政部的问罪书,质疑他“擅自撤退”,孙殿英把两封电文揉成团,丢进了灶膛,他知道,这场仗虽然打得惨烈,但从战略角度看,并没能改变热河的结局,赤峰终究丢了,日军的推进并未被彻底阻挡。   战后,孙殿英没就此沉寂,他趁机收编了溃败下来的两个骑兵旅和一个步兵团,队伍反而比战前更大,他也学得精明了,开始拉拢各方势力,甚至请来共产党人做政治顾问,一副要改邪归正的样子,然而,他骨子里的投机性格没有改变,1943年,在太行山被日军包围时,他选择了投降,成了伪政权的一员。   抗战胜利后,孙殿英又投靠国民党,自封正统,带兵参与国共内战,1947年春,豫北战役爆发,他在汤阴被解放军俘虏,虽然待遇不差,甚至有人给他送烟,但他多年吸食鸦片,身体早已垮掉,9月30日,在转送途中,他病死在半路,结束了这段复杂混乱的一生。   孙殿英在赤峰的那七天,是他生命中最为特殊的时光,那场仗没有赢,也没有带来真正的转机,但它却让一个被历史唾骂的人,短暂地拥有了一点血性和尊严,多年后,当地人还记得那年春天的沙尘暴,风中似乎夹杂着铁器互击的呜咽声,或许,那是那段战斗的残响,在历史的长河里久久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