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

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冒死来到泰州,向日军司令当面索要丈夫的头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澳大利亚珀斯的一间书房里,一位年迈的老人坐在木椅上,轻轻打开了一个红木盒,盒子已经有些旧了,边角磨损,木纹深沉,看得出时光留下的痕迹,盒子里放着一些老照片、泛黄的文件,还有一张陈旧的布片——那是一段从军装上剪下的肩章,老人手指颤抖地抚摸着这些物件,眼神却仿佛穿越了七十多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她就是王志芳,一位曾经的军人妻子,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之一,而那个盒子,曾经装过她丈夫的头颅。   1906年,在江苏建湖的一个普通农家,男孩陈中柱出生了,他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拉扯几个孩子,陈中柱从小聪明,母亲省吃俭用送他读书,希望他能跳出农门,可惜天不作美,陈中柱十九岁那年家乡大水,田地被毁,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他只得独自前往上海,在电车公司做售票员。   在上海的日子虽苦,但他没有被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艰难打倒,下班后,他常常阅读报纸和进步书籍,渐渐萌生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1928年,他毅然报考黄埔军校,进入第六期学习,军校生活严格艰苦,但他坚持了下来,毕业后,他被派往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担任军事教官,教书育人,风度翩翩。   也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王志芳,她出身普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性格坚毅,识字读书,聪慧稳重,两人结婚后,生活虽不富裕,但感情深厚,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陈中柱被调往前线,参与组织敌后游击战,他担任第四纵队司令,常年在苏北一带活动,带兵打仗,打击敌人运输线,奇袭据点,屡建奇功。   他不是那种只坐在指挥部下命令的将官,他常常亲自带队突袭,甚至夜间潜入敌后布防,他的部队人不多,但纪律严明,战术灵活,百姓们亲切地叫他“算盘司令”,因为他总能算准敌人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几年下来,他成了日军重点围剿的目标。   1941年6月,局势急转直下,日军集结上万人马,配合伪军发动对鲁苏皖边区的全面清剿,陈中柱带领的第四纵队成了重点打击对象,原本计划撤退,却因情报滞后,被围困在蚌蜒河一带,那是一片芦苇密布、水网纵横的地方,地形复杂,却也难以突围。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日夜轰炸,枪弹如雨,陈中柱身形魁梧,战场上格外显眼,日军发现他是指挥官后,集中火力攻击,他身中六弹,倒在泥泞的河岸边,鲜血染红了周围的水草,战斗结束时,日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带回泰州邀功。   后方很快传来消息,那时的王志芳,正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在乡间躲避战乱,身边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听到丈夫的噩耗,她没有放声痛哭,也没有昏厥,只是抱着孩子坐了很久,然后低头整理行囊,她决定,亲自去把丈夫的头颅取回来。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泰州已被日军控制,敌人正四处搜捕她这样的将领家属,可她没有退缩,她带着大女儿,带着一个卫兵,悄悄从村中出发,趁夜色划船穿越水路,途中他们藏在草垛里,靠百姓偷偷送饭度日,每一条小河都可能有敌人,每一次停靠都可能暴露身份,大腹便便的她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扶着船舷,从未有过一丝迟疑。   抵达泰州后,她并没有去找任何官员,而是先找到一位旧识的家属,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直接前往日军司令部,她站在门口,久久不肯离去,日军警卫起初不理她,她就站着不动,不吃不喝,终于,一名翻译被她的坚持打动,将她的请求转达给了指挥官南部襄吉。   日军起初并不打算答应,可眼前这个瘦弱的中国女子,挺着大肚子,神情坚决,眼中没有一丝恐惧,让人难以漠视,南部最终同意归还头颅,但要她亲自来取,他以为这会吓退她,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她牵着女儿再次出现在司令部门前,无声地站着,等待开门。   在大厅里,木案上摆着一个红木盒,王志芳走上前,打开盒子确认无误后,紧紧抱着它离开,没有哭,也没有跪,只是坚定地走回那条来时的水路,回到芦苇丛边,她请人将头颅缝合于遗体之上,那是个简陋的棺材,用门板钉成,里面铺着破布,旁边插着野花,她守了一夜,点着一盏油灯,轻轻擦拭丈夫的脸,没有流泪,只是低头缝合,一针一针,像缝补一段未完的岁月。   安葬后,她决定不再逃亡,也不回南京,而是在当地租下一间破屋,靠缝补和乡亲接济抚养孩子,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陈承志”,寓意继承父志,三个孩子在战后艰难成长,她从未再婚,也从未抱怨命运。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2015年相关历史回顾及对王志芳亲属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