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刘备赐死儿子刘封,刘封不想死,便问刘备:"丢失荆州和二叔被杀,并非儿臣的过失,父王为什么要杀我?"刘备道:"若你和孟达发兵救荆州,二弟岂会落入东吴?你反而见死不救,难道不该死吗?" 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可你要真把这事翻出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刘封真的是因为没救关羽才被赐死的吗? 在那个讲究血脉传承的年代,养子和亲生儿子的身份差得可不是一条街那么远,是整整一条江河,刘封从荣耀到被抛弃,从被寄予厚望到最终赐死,背后藏着的,远比“见死不救”复杂得多。 要知道,刘封可并不是刘备亲生的,而是收养来的,那时候刘备膝下无子,外人纷纷议论他是不是断子绝孙了,于是找了个有点本事的养子来撑门面。 刘封也挺争气,才二十出头,就能带兵打仗,跟着张飞赵云一起打进益州,老将们都夸他是“好苗子”,换句话说,那时候的刘封,是刘备的“亲儿子候选人”,地位那是相当稳固。 刘备也不是虚情假意,甚至在汉中之战时都让他上前线对抗曹操,这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仅限于刘备没有亲儿子之前,在刘禅出生之后,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转变,不过刘封其实也没把刘禅放在心上。 毕竟刘禅刚出生时也还只是个没开智的小孩,暂时影响不到他的地位,而在刘禅开智之后,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在刘封看来,刘禅这个弟弟不坏,就是脑子不够灵光,如果和自己比的话,那他肯定是稳赢的,毕竟除了出身,刘禅就没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和他相比的。 但一个是养子,一个是亲子,哪怕亲子脑瓜子不灵光,刘备也是更偏向于亲子的,就在刘禅十岁那年被立为太子,刘封则是继续在军中卖命。 刘备所说的孟达,则是他手下的一个将领,说不上能征善战,但好歹也算个能凑数的,于是刘备就让刘封去统领孟达的部队,初衷是让刘封积累实战经验、拓展势力,未来也能更好地辅佐太子刘禅。 谁料刘封和孟达一开始倒是合作得挺好,结果关羽在樊城、襄阳被围困,接连向他们俩求援,刘封和孟达却一动不动。 其实要不要出兵,这本来就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后勤、地势、敌我态势,这些都要考虑到,但是刘备不会去想那么多,在他看来这就是“袖手旁观”。 而且随着事态发展,刘封这个人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他如果存在,势必会威胁到刘禅的位置,毕竟刘封的能力就摆在那,刘禅镇不住他。 而这些诸葛亮也看在眼里,他对刘封的态度一直没放松过,再说刘封也不是个听话的人,武力强、野心大,若哪天他们都不在,谁还能镇得住刘封。 刘封的死,表面上是因为没救关羽,实际上是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他错在没看清自己在这场权利游戏里的位置,错估了亲情在刘备心中的位置。 刘封当时还以为,凭着养子身份,怎么也能保条命,结果没想到,这养子身份成就了他,却也埋葬了他。 他一直觉得,只要自己足够能打、够忠心,就可以稳坐高位,但刘备是讲究“传给亲生儿子”的,养子就是再厉害,那也不如亲子来的让他信任。 而在这种时候,刘封越是厉害,也就越是危险,他和孟达合作,是给自己积蓄力量,但这种“力量”,在刘备眼里就是威胁。 他不出兵救关羽,是战略考量,可刘备只看到他的“冷漠”,到最后他的死,其实也是刘备一早就计划好了的,即便是没有这件事,也会有其他事。 而刘封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人,更不是庸才,甚至可以说是个合格的将领,但在那个讲究血统、讲究忠诚,还讲究听话的时代,他太有主见,太有能力,也太不识时务了。 刘备当年收养他,是因为没有儿子,后来的赐死他,也是因为有了亲儿子,只能说,这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啊。 信息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