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王凤阁1931年从奉天法政学堂毕业后返回通化老家,当时日军已占领奉天,通化县内抗日情绪高涨。王家在县城有房产七进,良田三百余亩,是当地大户。 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阁开始接触地下抗日组织,并于1932年组建通化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王毕氏虽不识字,但支持儿子的选择。 1935年,日军加强对通化地区的控制,王毕氏变卖家产,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军火物资。王家大院成为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站和军火中转站。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想出不少掩护办法,她在院内养猪,用猪血味掩盖火药气味。遇到日军搜查,就说是给人办红白事杀猪。她还组织村里妇女给游击队做鞋、缝衣、送粮。 之后王凤阁部队愈发壮大,活跃在通化、柳河一带。日军多次围剿未果,悬赏一万元捉拿王凤阁,王毕氏则让儿媳带着四岁的孙子躲到亲戚家。 1937年5月,叛徒告密,日军突袭王家大院。搜出步枪子弹若干,王毕氏被捕。经游击队营救脱险后,她带着儿媳和孙子逃往青岛投奔远亲。 离开通化前,王凤阁给母亲留了张字条,上面只有三个字“儿必捷”。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联系。 在青岛,王毕氏靠给人补渔网维生。她通过老乡打听儿子消息,得知王凤阁部队已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1937年,王凤阁率部在通化县果松川遭日军第十九师团包围,激战三天后弹尽粮绝。王凤阁和妻子、儿子等十余人被俘。 4月6日,王凤阁一家三口在通化县城被处决,行刑前王凤阁高喊抗日口号,四岁的儿子紧握着奶奶给的玉佩。 王毕氏是是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她没有哭,只是更加卖力地补网。有人问起儿子,她就说在外地做生意。 夕阳把王毕氏补网的影子拉得很长,海风卷着浪花扑在礁石上。她摸出怀里焐热的铜钱,轻轻放在叠好的报纸上。 远处渔船归港的号子声飘过来,混着咸腥味的海雾里,老太太把渔网最后一处破洞细细织好,针脚密得能兜住整个渤海湾的月光。 近年来,通化市整理出多份王凤阁相关史料。其中包括日军审讯记录、东北抗联内部文件、当事人回忆录等,这些材料还原了一个知识分子投身抗战的真实轨迹。 王毕氏的故事同样值得记录,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国难当头时倾家荡产支持抗战,失去儿子后仍坚强生活。她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默默支持抗战的中国母亲。 今天的通化已是吉林省重要工业城市,王家大院旧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数万人。人们在这里缅怀先烈,也记住了那位坚强的母亲。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王凤阁  通化市档案馆《关东军作战档案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