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1月份,天气正值严寒,天空中还在飘着雪花。 即便是屋中生了火炉,却依旧无法驱散那寒意。 隐隐约约间,王学文好像听到门外传来的敲门声。 他冒着风雪出去,打开门之后就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兵。 王学文看她衣着单薄,脸也被冻得通红,就赶紧将她扛进屋中。 屋中的温度让女兵逐渐恢复了知觉。 她将衣襟解开,里面竟然包裹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 原来,这位女兵名叫吴仲廉,是妇女先锋团的领导干部。 她经历了两次反反围剿,还参加过长征。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自己的革命伴侣,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是,不管是吴仲廉还是曾日三,他们为了革命事业都需要到处奔波。 带着这么一个孩子,不仅给行军增添负担,还有可能会暴露部队的踪迹。 万般无奈之下,曾日三只好提出将孩子送给老乡抚养。 一开始,吴仲廉还不同意。 毕竟,这孩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 但是,在一次行动中,因为这个孩子,全队差点陷入危机之中。 吴仲廉不得不同意将孩子送人。 在战争年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 吴仲廉想来想去, 觉得还是将孩子交给王学文家抚养最合适。 王永文是当地民团大队长,在当地有些权势。 他虽然是地主,但是心地很善良。 因此,吴仲廉这才将孩子抱了过来。 当时,王学文自己的儿子还不满一周岁。 再养一个孩子,不仅是负担,并还有可能会给全家人招来杀身之祸。 尽管如此,王学文还是毫不犹豫将这个孩子收养。 吴仲廉千恩万谢之后,含泪告别了孩子。 在一场战斗中,曾日三壮烈牺牲。 王学文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为了纪念他,就给孩子按王家的“继”字辈给他取名为“王继曾”。 后来,吴仲廉也不幸被捕,被关到了甘州的监狱中。 在转狱的时候,王学文前往张掖看望她,并向她承诺,一定会将孩子抚养长大。 夫妻两人将王继曾视如己出,甚至还因此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战火烧地越来越旺,王家也逐渐没落。 1939年,王学文养了一个“红军娃”的消息被国民党知道。 他也因此被抓进了监狱中。 王学文的遭遇导致王家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但是,王家人却还在千方百计保证王继曾的安全。 在那些艰苦岁月里,王家不仅将王继曾抚养长大,还送他去读书,教他做人的道理。 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却因为营养不足,很小的时候就不幸夭折。 直到解放前夕,王学文才被我党营救出来。 终于,随着全国相继解放,吴仲廉也终于结束了奔波的日子。 她长期在司法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浙江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 她对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非常谨慎,多次和工作组去核查案情,也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 吴仲廉也因此有了一个“女包公”的称号。 她还和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喜结连理。 1950年,吴仲廉委托兰州部队,找到了已经13岁的王继曾。 起初,王继曾还不愿离开。 在“王爸爸”的劝说下,他才同意回到亲生母亲身边。 解放军还给了王学文600元,作为抚养王继曾的抚养费。 和孩子分别13年,吴仲廉终于再一次和他团聚。 看着和自己这么生疏的儿子,吴仲廉心如刀绞。 可是,如果再回到1937年,她依旧会那么做。 虽然回到了亲生母亲身边,但是王继曾没有忘记王学文。 他还是会经常看望“王爸爸”,并为他养老送终。 王学文为红军抚养孩子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军民鱼水情”! 主要信源:(中红网——特稿:王学文夫妇抚养红军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