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3年,几个日伪军怀疑一女乞丐是地下党,就强迫她脱衣服检查,突然,女乞丐从包

1943年,几个日伪军怀疑一女乞丐是地下党,就强迫她脱衣服检查,突然,女乞丐从包裹里拿出一物件,这个举动竟然救了她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山东定陶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个破旧的针线包安静地躺在防弹玻璃后面,这个蓝布包袱看上去很普通,边角都磨破了,针脚也歪歪扭扭,但每到周末,总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趴在玻璃前,盯着包袱里那三根泛着寒光的钢针发呆。 这些孩子大概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针线包,在八十多年前帮助地下党传递了三百多次重要情报,而它的主人,是个总是披着破褂子、带着馊味的乞丐婆婆。 1931年,曲阜来了个逃荒的姑娘,嫁给定陶县的庄稼汉游兰馨,这姑娘叫朱文起,小脚裹得不大,走路一瘸一拐的,婆家虽然穷,但日子还算安稳,她生了三个娃娃,本以为能就这么平平安安过下去。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鬼子的炮火就把他们的茅屋炸塌了,丈夫为了护住村里的存粮,死在了扫荡队的刺刀下,朱文起带着三个孩子,重新走上了讨饭的路。 1941年的寒冬,朱文起在一座破庙里遇见了自己的侄子游文斋,那时她正在给孩子们找吃的,浑身上下散发着又脏又臭的味道,游文斋是定陶特支的书记,正为交通员的事发愁,连续三个交通员都在菏泽城门口遭了难,情报工作几乎断了线。 就是这次偶遇,让朱文起的针线包有了新的使命,针线活计是她的老本行,补补缝缝、纳鞋底都难不倒她,可从那以后,她的针线包里开始藏起了另一些东西。 有时是染成黑色的小米粒,看着像是喂鸡的饲料,其实排列成箭头指向鬼子的粮库位置,有时是红纸捻子,解开来就是地道的路线图,针脚下的暗格里,时不时藏着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烟盒纸。 朱文起仍然是那副乞丐模样,但她的脑子比任何人都灵活,她把炸药塞在发髻里,雷管藏在打狗棍中间,背着哭闹的孩子走过岗哨时,伪军嫌她身上臭,恨不得躲得远远的。 最让人称奇的是她的三根钢针,这些针不光用来纳鞋底,还成了她最后的护身符,针尖锋利得像刺刀,在关键时刻,竟能吓退持枪的敌人。 从此,这个看似可怜的乞丐婆婆,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来回穿梭,她的针线包走过定陶的黄土路,爬过菏泽的城墙,渡过巨野的河沟,每一针一线下,都暗藏着敌人的军事部署和活动规律。 人们常说针尖大的光也能照亮黑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朱文起的针线包,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地下党员们的秘密通道。 1945年的麦收季节,朱文起接到了最危险的任务,鬼子在菏泽城门楼的值班室里藏着一份重要地图,军区急需这份显示鲁西南布防的情报。 那天,她挎着盖着蓝布的竹篮,装作卖鸡蛋的样子爬上城墙,篮子的夹层里藏着一个特殊的机关,是地下党的同志想出来的巧妙设计,当守城的伪军掀开蓝布查看时,朱文起突然一个踉跄,假装摔倒,趁着伪军扶她的空档,藏在篮底的机关悄悄勾走了那份布防图。 到了中秋之夜,解放军发起了对菏泽的总攻,战士们看见城门楼上飘起一盏红灯,还以为是老天给的助攻,其实那是朱文起放飞的纸灯,为部队指明了敌人指挥部的方位。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要给朱文起安排工作,可她摆摆手说自己是个不识字的老婆子,还是种地更合适,她把两个儿子送去当了解放军,自己扛着锄头回到了荒废了十多年的薄田。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文起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左邻右舍有个闲聊,也想不到她曾经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党交通员,她不爱说过去的事,问起来就笑着摆手:"那都是该做的,有啥好说的," 1982年的深冬,乡亲们在朱文起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个青布包,打开一看,三层粗布里裹着一枚褪了色的五角星,针线包整整齐齐地放在旁边,里面还是那三根著名的钢针,针眼处的磨痕记录着三百七十一次穿越封锁线的冒险。 如今,定陶烈士陵园的石碑上,这位"要饭婆"的名字排在军官序列的最前面,博物馆里,她的针线包和那三根钢针被当作珍贵文物保存,每逢节假日,总有学生们在展柜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这位普通老太太不普通的故事。 2021年,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发现,朱文起当年送出的二十七封情报原件仍完好地保存在档案馆里,每一份情报都见证着她用生命换来的情报,而她的故事,也在后人中间悄悄流传。 朱文起的孙女继承了奶奶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评为省三八红旋手,这让人想起朱文起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人就要像那根钢针,看着细小,关键时候却要扎得稳,刺得准。 最近,定陶的纪念馆里多了一面展墙,上面挂满了孩子们叠的千纸鹤,每只纸鹤上都写着同样的话:针尖大的光亮,也能刺破黑夜,这是对朱文起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那个年代无数普通英雄的致敬。 信息来源:人民网《山东定陶发现抗战时期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