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冀中八路军在进行掷弹筒的操作训练,石少华摄影。
1940年百团大战后,彭德怀指示军工部尽快展开掷弹筒的研制工作。军工部部长刘鼎根据小迫击炮的制造原理,设计出掷弹筒的草图并制作出了手工样品。黄崖洞兵工厂即水窑一所和高峪三所负责掷弹筒的生产和制造。设计人员一开始使用道轨的底座锻成板条,然后将其卷成筒形毛坯。后因耐用性的需要,改用热墩加工法,截取道轨顶面将其烧红,将其锤墩成实心圆柱体,然后将中间挖空并加工成炮筒。这种制造方法基本上是纯手工完成的,显然在制造效率方面无法满足八路军的作战需要。
当时八路军兵工厂的钢材主要来源是敌占区的铁路道轨,不仅材料获取不易,将其加工成炮筒也费时费力。晋绥抗日根据地的㹀牛沟兵工厂尝试将生铁炒成熟铁,再“把制造的熟铁打成横条,用盘卷连接的方式制成炮筒。这种掷弹筒不仅被试制成功,而且由于做了技术改进,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过日式掷弹筒,被正式命名为“鼎龙式掷弹筒”(温承鼎、吴奎龙)。
掷弹筒试制成功后,与日本式掷弹筒试射做对比,结果日式掷弹筒的命中率为 65%~85%,而我们的掷弹筒命中率为 70%~90%,而且发射时稳定性好,速度快,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过日式掷弹筒。研究其中的原因,一是日制的掷弹筒采用拉式发火机构,发射时容易发生角度位移,而我们的自制掷弹筒改成了按压式发火装置,减少了发射时的上下摆动,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命中率;二是日制掷弹筒只有 45 度一个角度,用一套机构来控制发射距离,改变射程所用的时间较长,而我们自制掷弹筒将升降结构改为一个瞄准的刻度盘,盘上有 10 度 ~90 度的角度数标,操作简便,缩短了改变射程的时间,所以发射速度快,每分钟可发射四枚弹,比日制掷弹筒每分钟多发射两颗弹,速度提高了整整一倍。烽火问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