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团长胡兆琪为了掩护军区首长突围,不幸被鬼子俘虏,政委知道后,立即下令:“快!给团长开追悼会! 那会儿的敌后战场,鬼子的“扫荡”跟疯狗似的,动不动就拉网式搜山,突围时枪子儿跟下雨似的。 胡兆琪能当上团长,可不是靠嘴说的——他打小在河北农村长大,鬼子进村烧杀那会儿,他揣着一把柴刀就参加了游击队,从班长一路拼到团长,身上的伤疤比军功章还多。 部队里的战士都服他,不光因为他打仗猛,更因为他总把生留给弟兄们,上次反扫荡,他背着伤员在山沟里跑了半夜,自己腿上中了弹都没吭声。 谁都没想到,这次掩护首长突围会出意外。 为了让首长一行钻进密林,胡兆琪带着一个连在山坳里硬顶鬼子的主力,机枪打红了眼,最后子弹打光了,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想与鬼子同归于尽,却被炮弹震晕过去,醒来时已经被捆在了鬼子的卡车里。 消息传回部队,战士们红着眼要去抢人,政委却在帐篷里蹲了半天,猛地拍了桌子下了那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 追悼会开得仓促又隆重,临时搭的灵堂上挂着胡兆琪的照片,战士们哭着喊着“团长没了”,连村里的老乡都提着鸡蛋来吊唁,说“胡团长是为咱老百姓死的”。 可谁也没注意,政委偷偷让人把胡兆琪的战马牵到后山喂着,把他常用的步枪擦得锃亮藏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追悼会压根不是给活人送终,是给鬼子下套——鬼子要是知道胡兆琪活着,八成会用他当诱饵设埋伏,或是在他身上逼问军区机密;可一旦认定他“战死”,要么会放松警惕,要么可能觉得抓个“死人”没用,看管就会松懈。 更绝的是,追悼会开得越真,战士们的火气越旺。本来还有人怕鬼子凶,这下倒好,“为团长报仇”的口号喊得山响,连炊事员都磨着菜刀说要跟鬼子拼命。 没过半个月,部队趁着鬼子换防,摸进据点端了炮楼,虽然没直接救出胡兆琪,却缴获了鬼子的布防图,为后来的营救摸清了门路。 而被关押的胡兆琪,后来从伪军嘴里听到“八路为你开了追悼会”,愣是咬着牙挺过了严刑拷打——他知道,战友们没忘了他,这仗还得接着打。 这种在刀尖上玩心眼的智慧,在那会儿的敌后太常见了。 不是不心疼牺牲,是心疼也得憋着;不是不想光明正大打,是实力悬殊只能巧干。 胡兆琪的追悼会,悼的是可能失去的战友,聚的是必胜的士气,藏的是中国人在绝境里不服输的骨头。 这种把悲痛变成刀枪的勇气,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