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为何就是不结盟,背后隐藏着三大真相,一起来看看。新中国从一开始就奉行不结盟政策,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认为盟友越多路才好走,没有盟友,打起仗来都没人帮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时,全球被冷战撕成两半,美苏争霸,中小国家要么选边站队,要么寸步难行。中国偏偏不走寻常路,选择不结盟,核心是为了保住主权。 近代史上,中国吃够了丧失主权的苦头。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租界耀武扬威,强迫清政府签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人连进公园都被拒。 这样的屈辱让新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绝不让任何国家干涉内政。不结盟就像给国家装了个保护罩,挡住外来势力的指手画脚。 很多人误以为不结盟就是不交朋友,其实恰恰相反,这让中国能更自由地跟各国打交道。1950年代,中国既跟苏联合作建工厂,引进技术,又跟美国谈判贸易,还跟亚非拉国家结下深厚友谊。 比如,1956年,中国接待非洲代表团,签下合作协议,帮他们建学校、修铁路。这种灵活外交让中国不被任何大国绑住手脚,既能跟美国做生意,也能跟欧洲谈贸易,还能跟苏联搞能源项目。不结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交到真朋友。 再说盟友靠不靠得住,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朝鲜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1950年,美国拉了十几个国家凑了个“联合国军”,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来了,听着挺热闹。 可实际呢?英国出了1.4万兵力,算是最多的盟友了,但打起来基本被志愿军压着打,毫无还手之力。其他国家更离谱,丹麦、意大利、挪威这些,压根没派战斗部队,顶多送点医疗队,意思一下。 美国喊来这么多盟友,表面看是抱团,实际上各家都留一手,谁也不想真拼命。国共内战时,蒋介石跟美国关系铁得不行,美国给了武器、派了顾问,可到关键时刻,蒋想反攻大陆,美国直接说“不行”,怕把自己的战略利益搭进去。 抗美援朝时,蒋又提出反攻计划,美国还是摇头,理由是避免战争扩大。盟友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各怀鬼胎,关键时候指望不上。不结盟让中国学会靠自己。 1950年代,东北的工厂日夜开工,工人加班加点造坦克、造枪炮,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全凭自己的力量打胜仗。这种自力更生的底气,比任何盟友都管用。 历史上的背叛教训更让中国对结盟敬而远之。19世纪末,清政府被日本欺负得够呛,1896年跟俄国签了《中俄密约》,想靠俄国撑腰。 俄国嘴上答应帮忙赶走日本,实际上惦记着中国的东北,借着修中东铁路的机会,把旅顺、大连的港口控制在手里。 1900年义和团运动,俄国趁乱出兵东北,烧杀抢掠,暴露了狼子野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同盟一度让中国受益匪浅。 1950年签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中国拿到了苏联的贷款和技术,东北的工厂靠苏联设备快速运转起来,工人学会了造飞机、造机器,工业基础打得扎实。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58年,苏联突然提出要在中国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摆明了想插手中国军事指挥。中国果断拒绝,苏联立马翻脸,撤走专家,停掉援助,还催着中国还债。 那几年正赶上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紧缺,工厂停工,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这种背叛让中国看透了盟友的真面目:表面帮你,背后算计你。不结盟政策从此成了中国的底线,绝不让任何国家有机会操控中国。 不结盟政策越用越顺手,成了中国外交的王牌。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跟一大堆国家建交,外交舞台越铺越大。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中国既能跟美国谈合作,也能跟苏联保持接触,还跟亚非拉国家并肩作战。 1970年代,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帮非洲兄弟把铁路从内陆修到港口,火车一响,非洲的经济活了起来,中国的国际声望也水涨船高。 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把不结盟的精髓发挥到极致,中国跟全球各国做生意、修基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不结盟让中国在国际上站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