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朝鲜姑娘,自愿放弃我国国籍,留在朝鲜。可当他到了晚年时,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王兴复,广西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从小就爱读书识字。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了,19岁的他没多想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扛起枪上了战场。虽然没冲在前线杀敌,但他干的是后勤,顶着零下几十度的寒风和敌机的轰炸,给前线送粮食、送弹药。有一回,卡车陷进泥里,他硬是赤手扒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汗水滴下来都结了冰。战友们都说他是个硬汉,靠得住。 1953年,战争停了,志愿军没全撤,有些人留下来帮朝鲜重建。王兴复被分到石岭里村,干活儿勤快,修房挑水样样不落人后,村里人对他印象好得很。就在这儿,他认识了吴玉实,一个17岁的朝鲜姑娘。她家在战争里遭了殃,爹和哥都没了,就剩她和病弱的老娘相依为命。王兴复看她可怜,常去帮忙,时间一长,两人就有了感情。 那时候,部队规矩死板得很,不许跟当地人结婚,更别提带人回国了。1958年,回国的命令下来了,王兴复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一边是故乡的爹娘,一边是吴玉实的笑脸,他晚上睡不着,攥着一封没寄出去的信,反复琢磨。最后,他下了决心,向部队申请复员,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留在吴玉实身边。 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放弃国籍就等于跟家乡彻底断了线。他知道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爹娘,可为了爱情,他咬牙豁出去了。申请批下来不容易,等了整整三年,到1961年,中朝双方才点头同意他俩结婚。婚后,王兴复没闲着,融入当地的华人圈子,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华侨小学的校长。他教孩子们认汉字、学文化,心里想着总得把根留住。 日子过得平淡又踏实,可王兴复心里总有个疙瘩解不开——对祖国的想念。年轻时冲动选了爱情,可年纪越大,那份思乡的情就越浓。到了1970年代末,吴玉实的娘去世了,她在朝鲜没啥牵挂了,就跟王兴复说:“咱回中国吧。”这话点醒了他,他赶紧开始申请恢复中国国籍。 这路走得可不顺畅。他跑大使馆,填表递材料,一趟趟来回折腾。每次寄信都自己走到邮局,小心翼翼把信交给工作人员。等回信的日子长得像过年,他老站在门口张望,心焦得不行。好几次申请都被挡回来,但他不死心,硬是坚持下来。终于,1981年,申请通过了,他带着吴玉实回了国,落脚在辽宁。 回国后,政府给了他1000块安家费,他拿这钱修了个小屋,又干起了老本行教书。他常跟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说那段为了爱情远走他乡,又为了故土拼尽全力的日子。他的经历感动了不少人,也成了中朝友谊的一个小小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