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的那个寒冷夜晚,科威特80号公路上演了军事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伊拉克军队大规模撤退的车队,绵延数十公里,坦克、装甲车、卡车等车辆紧密相连,构成了一道庞大的钢铁洪流。此时,联军空中发动的集束炸弹如同死神降临般突然袭击,短短十分钟内,这场空袭彻底改变了战局…… 所谓的“钢雨”集束炸弹到底有着怎样的威力?想象一下,当天空突然爆开一朵“死亡之花”。这正是集束炸弹爆炸时的场景——一枚普通的集束炸弹母弹,其内部塞满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型炸弹。当母弹在目标上空200米的地方打开时,这些小炸弹犹如暴雨般洒向地面。每一颗子弹药都拥有独立的杀伤能力,其覆盖的面积几乎可以达到多个足球场大小!集束弹药能够显著扩大弹药的覆盖范围,并有效增加杀伤区域。对于密集的目标而言,一发集束弹药的效果,相当于数十发普通炸弹的威力。 这些子弹药并非无序地散落,而是通过精密的引信系统,在最佳高度发生爆炸,确保最大化的杀伤效果。部分子弹药专门用来对付装甲目标,另一些则专注于摧毁人员目标,让敌人无处可逃。然而,集束弹药的可怕之处,不仅仅体现在瞬间的猛烈爆炸上。那些未能爆炸的“哑弹”,才是真正让人恐惧的噩梦…… 1991年2月26日深夜,伊拉克军队开始大规模撤退,80号公路成为他们撤退的主通道。此时,公路上景象震撼人心,超过十万名伊拉克士兵的装备络绎不绝地上路,从坦克到装甲车、卡车,甚至民用汽车,几乎所有能动的交通工具都被征用。而不少车辆上还载满了从科威特“搜刮”来的物资。 联军的侦察机迅速发现了这支庞大的撤退车队。A-6E攻击机率先出动,利用集束炸弹对车队的首尾进行了“封锁”——炸毁前后车辆,使整个车队陷入瘫痪。接下来的攻击毫不手软,A-10攻击机和F-16战斗轰炸机轮番出击,集束炸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密集的车队根本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瞬间将这条公路变成了人间地狱。 根据美国国防部战后报告和联合国文件显示,伊军的伤亡人数约为10万人,其中仅公路事件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就有200到300人,高估的情况下可能达到800至1000人,8.6万人被俘。战后,几十公里长的公路上弥漫着烧焦的金属残骸,高温将车辆金属扭曲成扭曲的怪物。面对这样的火力,数万名伊拉克士兵在极度恐慌中纷纷举起白旗投降。这一切正是集束弹药所带来的心理威慑——它不仅摧毁了敌人的身体,更击垮了敌人的意志。 死亡公路事件引起了全球广泛的争议。国际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惨烈的场景,战地照片成为反战运动的标志之一。即便是美国国内的舆论压力也大幅增加,整个事件的争议让人们开始反思集束弹药的使用。为何这场军事胜利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核心问题就在于集束弹药的“后遗症”。集束弹药的“广域效应”使得它具有一定的使用不确定性。据美国国防部2003年公开评估,集束弹药的每次使用后,约有5到10%的子弹药会出现未能爆炸的情况,这些“哑弹”会散落在战场各个角落,成为潜在的定时炸弹,尤其是它们外形迷人,常常像玩具或者小型运动器材,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任何误触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科威特便是这一现实的鲜明写照。海湾战争结束后,科威特境内遗留着数万枚未爆炸的集束弹药。到1992年,已有超过1400名平民因误触这些未爆弹药而丧命。根据联合国排雷行动处的报告,战后科威特境内依然留存约100万枚集束弹药,至今未被完全清除。每年,依然有平民因为这些未爆弹药而受伤甚至死亡。 正因如此,2010年《集束弹药公约》正式生效,禁止使用集束弹药。根据公约官网和联合国条约数据,截至2024年9月,已有112个国家成为缔约国。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集束弹药愈加精准和致命。现代集束弹药不仅能够精准制导,还能根据目标类型自动选择最佳攻击模式。部分美军导弹系统已配备多弹头集束弹药,弹药箱在200米高空爆开,每枚子弹药独立寻找目标。 军事角度看,集束弹药无疑是一种“神器”。海湾战争的战果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多国部队阵亡4232人,其中美军仅148人,而伊拉克军队的伤亡高达近10万!如此悬殊的战损比,在军事史上也是前所未见的。然而,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集束弹药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存在。它不仅在战时造成大规模伤亡,更在战后长时间威胁着平民的生命安全。 这种“双面性”使得集束弹药成为国际法和军事需求之间最难以调和的矛盾。尽管《集束弹药公约》对其使用提出了严格限制,但一些军事大国仍未签署该公约。中国外交部曾声明“严格限制集束弹药使用”,并建立了相关管控机制,确保集束弹药仅用于防御性目的。而2023年,部分国家决定向冲突地区提供集束弹药,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反对。尽管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盟国对此表示反对,联合国也公开谴责,但相关决策依然在实施。 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道德和法律往往让位于现实利益。集束弹药的未来,恐怕还将在争议与反思中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