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国一名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错误地将1兆欧的电阻器当成了1万兆欧的电阻器,装在了记录器上,结果,记录器电路产生了节奏如同人体心跳的信号。自此,全球十个最伟大的工程学发明之一诞生了……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技和医学发展正热火朝天。威尔逊·格雷特巴奇(Wilson Greatbatch)就是这波浪潮里的一员猛将。他1919年出生,从小就对电子玩意儿着迷。二战时他在海军干过无线电员,战后靠着GI法案上了康奈尔大学,学了电气工程。到了1956年,他在布法罗大学教书,顺便给塔伯仪器公司帮忙,想搞个设备记录心跳,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那年头,实验室里全是试错和摸索,大家都憋着劲儿想干出点名堂。 那天,格雷特巴奇在组装一台心跳记录器时,需要一个10千欧的电阻器来控制振荡器频率。可他手一滑,拿错了1兆欧的电阻器,稀里糊涂就焊了上去。启动设备后,他满心期待能看到正常心跳信号,可机器偏不给面子,吐出来的是一串每1.8毫秒跳一次、1秒停一下的脉冲信号。屏幕上的波形跟心跳节奏差不多,他愣了一下,赶紧检查电路,这才发现电阻器装错了。这要是搁别人,可能就骂一句“手残”扔一边了,可他没这么干。 格雷特巴奇没把这当废品处理,反而眼睛一亮:这信号要是能刺激心脏跳动,不就能救那些心跳乱七八糟的人吗?他马上动手改电路,调频率、弄强度,几个月下来,把这玩意儿改得更靠谱,还缩小了体积。1958年,他跟威廉·查达克博士和安德鲁·盖奇博士一块儿,把这原型机装进了一只狗的身体里。结果呢?狗的心跳被稳住了!1960年,这技术第一次用在人身上,一个病人靠它多活了18个月。从此,心脏起搏器这名字算是响起来了。 不过,发明这东西可没那么简单。早期的起搏器又大又笨,电池还老得换,病人用起来特麻烦。格雷特巴奇不服气,埋头改进设计,想让它更小、更耐用。到了1970年,他干脆自己开了家公司,叫威尔逊·格雷特巴奇有限公司,专门搞长寿命电池。他弄出了锂-碘电池,把起搏器的寿命从几年拉到十几年,病人动手术的次数少了,日子也好过多了。现在这技术多成熟啊,每年救几百万人,没它真不行。 心脏起搏器不光救命,还成了工程学的大明星。1985年,美国专业工程师协会把它评为近50年十大工程贡献之一。格雷特巴奇也因为这事儿出了名,他一辈子拿了325个专利,不光是医学,能源、环保啥都搞。晚年他还跑去学校跟小孩儿讲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别怕试错。他2011年去世,92岁,走的时候留下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那股不怕失败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