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如果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当一辈子的太子,无缘皇位。 长安城

如果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当一辈子的太子,无缘皇位。 长安城的牡丹开得最盛时,李亨正在东宫的角落里练箭。他拉弓的姿势有些僵硬,左手背上还留着去年被李林甫构陷时,自己捶打柱子留下的伤疤。太监远远站着,不敢靠近——这位太子爷总是这样,明明是储君,却活得比谁都谨慎,连吃饭都要让侍膳太监先尝三口。 李隆基那时刚过完六十岁生日,在华清宫的长生殿里,和杨贵妃把《霓裳羽衣曲》改得越发缠绵。有次李亨去请安,撞见安禄山搂着杨贵妃的肩膀说笑,李隆基在旁边拍手叫好。他攥紧了袖中的玉佩,那是母亲杨氏临终前给他的,玉上的裂痕像极了他这些年的心绪。 李林甫活着的时候,总爱拿"太子结党"说事。有个官员给李亨送了本《汉书》,第二天就被安了个"借古讽今"的罪名,流放三千里。李亨吓得把东宫的书全搬到了库房,连《孝经》都不敢留在案头。他知道父亲最忌讳什么——当年李隆基自己就是靠政变上台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有次吐蕃来犯,李亨主动请战,李隆基却笑着说:"你管好东宫的事就行,打仗有安禄山呢。"话里的提防,像冰碴子扎在心里。 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后,变本加厉。他在朝堂上指着李亨的亲信骂:"这些人想干什么?想让太子早点登基吗?"李亨只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靴底——那靴底早就磨薄了,他却不让换新的,说"节俭是本分"。宫人们私下里说,太子妃穿的裙子,都不如三品官的夫人光鲜。 那年秋天,李亨去九成宫祭天,夜里梦见自己坐在龙椅上,刚要伸手摸玉玺,就被李隆基推了下来。他惊醒时,冷汗湿透了中衣,窗外的秋虫叫得正欢,像在嘲笑他的痴心。他想起刚被立为太子时,李隆基摸着他的头说"吾儿仁孝",那时的月光,比现在温柔多了。 要是没有安史之乱,他大概会这样一天天耗下去。看着安禄山的权势越来越大,看着杨国忠把朝政搅得一团糟,看着父亲在温柔乡里忘了江山。或许等李隆基百年之后,他能顺利继位,可那时的唐朝,怕是早就被蛀空了。就像他案头那盏油灯,灯芯越来越短,油也快耗尽了。 有次李亨去国子监,见学生们在争论"君与民"的关系,忽然想起年轻时读的"民为水,君为舟"。他想插话,却又把话咽了回去——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握不住,哪有资格谈这些。走出国子监时,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拖在地上的锁链。 后来马嵬坡兵变的消息传到灵武,李亨正在给士兵们分发干粮。有人劝他登基,他犹豫了三天,最后在城楼上望着南方,那里有他当太子时的隐忍,有父亲曾经的慈爱,也有长安城里再也回不去的牡丹。他忽然明白,有些皇位,不是等来的,是逼出来的。 信息来源:《旧唐书·肃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