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皇上曾问过他一个问题:“你贪污了国家那么多钱,花得完吗?”谁料和珅仅说了一句话,就让皇上愣住了。 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后不久,他的宠臣和珅就被新登基的嘉庆皇帝下令处死。 在行刑之前,嘉庆皇帝问了和珅一个问题:你贪污了国家那么多银子,真的能花得完吗? 据说和珅当时只回答了一句话,就让嘉庆皇帝一下子愣住了。 这句话是什么,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人推测,大意是说这些钱最终还是会回到皇帝手里。 和珅被抄家时,查出来的白银就有八亿两之多。 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乾隆年间号称“康乾盛世”,国家看着挺繁荣,但实际上打仗花销巨大,皇帝自己生活也很奢侈,加上官员们层层盘剥,国库其实并不宽裕。 和珅一个人家里抄出来的银子,差不多就顶得上整个国库好几年的收入,足够养活上百万军队好几年。 这还只是现银,没算他家里那些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房子田地。 和珅这个人,出身其实不算太好。 他是满洲贵族没错,但父母死得早,他和弟弟小时候在家族里没少受欺负。 这种经历让他从小就学会了看人脸色,琢磨人心思,知道怎么讨好人。 除了会来事儿,和珅也确实有真本事。 他书读得好,四书五经都熟,还会说满、汉、蒙、藏四种话,这在当时可不多见。 刚当官那会儿,他也想做个清官,好好给国家办事。 可官场上的现实给他泼了冷水,光靠勤快和清廉根本爬不上去,还得靠关系和银子。 慢慢地,和珅就变了。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劲儿,专门去迎合乾隆皇帝的喜好。 皇帝喜欢写诗画画,他就陪着写诗画画;皇帝喜欢聊天下棋,他就陪着聊天下棋。 把皇帝的脾气爱好摸得透透的。 就这样,他从一个小小的侍卫,一步步爬到了最高的位置,成了乾隆晚年最信任、权力最大的大臣。 有了皇帝这个大靠山,和珅捞钱就更方便了。 他卖官鬻爵,谁想当官、想要爵位,都得给他送钱。 他还想了个“议罪银”的办法,犯了罪的官员只要交够银子就能免罪或者减轻处罚,这又成了他一大财源。 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奢靡,老婆小妾一大堆,伺候的丫鬟佣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有传言说他府里连切葱花都有专门的丫鬟,一天到晚就干这一件事,可见他生活讲究到了什么地步。 他还特别怕死,听说每天早上都要吃用珍珠磨成的粉,觉得这样能长寿。 乾隆皇帝对和珅这么贪,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 恐怕未必。 乾隆晚年就喜欢享受,到处修园子建宫殿,花钱像流水一样。 和珅能搞来钱,正好合了乾隆的心意。 两个人之间,其实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嘉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非常看不惯和珅的专横跋扈和贪得无厌。 但乾隆活着的时候,他只能忍着。 乾隆一死,嘉庆立刻动手,以最快的速度把和珅抓了起来,查办了他的罪行。 嘉庆皇帝在杀和珅之前问他那句话,大概也是心里憋着一股气。 和珅那句回应,点破了皇帝与贪官之间那层微妙的关系——贪官的钱,说到底还是皇帝的钱。 这等于说,和珅的贪,乾隆皇帝是默许的。 所以扳倒和珅,不仅是嘉庆在惩治贪官,也是在清算他父亲乾隆皇帝留下的烂摊子。 和珅倒台后,嘉庆皇帝确实想好好治理国家。 他清理了一批官员,想刹住贪污的风气,用抄和珅家得来的钱填补国库的空虚,也想办法解决一些老百姓的困难。 他提倡节俭,这跟他爹乾隆的铺张浪费形成了鲜明对比。 抄和珅的家产,成了嘉庆推行新政的重要本钱。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官场的腐败问题积重难返,不是抓一个和珅就能彻底解决的。 嘉庆皇帝的努力,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终究没能真正扭转局面。 和珅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乾隆盛世表面风光下的阴影,也预示了大清朝走向衰落的命运。 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再繁荣的盛世,如果根子烂了,也难逃衰败的下场。 贪腐就像白蚁蛀木头,一点点就能把大厦掏空。 嘉庆皇帝的改革,虽然没能完全成功,但也给后人提了个醒。 一个朝代的兴衰,不光看皇帝有没有本事,还得看整个国家的根基扎得牢不牢,风气正不正。 有意思的是,两百多年过去了,和珅这个历史人物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就在不久前,2024年初,一部新拍的历史剧在几家大电视台播出,里面着重刻画了和珅从发迹到倒台的全过程。 这部剧引发了观众对乾隆晚期吏治和贪腐问题的热议。 同年,某知名历史学者在出版的新书中,专门用了一章详细分析抄没和珅家产的清单,试图还原这笔巨额财富的真实去向和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这些新的文艺作品和研究成果,让现代人得以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充满警示意义的历史。 信息来源: 正北方网《嘉庆为何在乾隆大丧之日杀和珅?》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关于和珅家产考据的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