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7年,日军兵临北京宛平城下,29军少校参谋王启元,只身前去与日军谈判。此时

1937年,日军兵临北京宛平城下,29军少校参谋王启元,只身前去与日军谈判。此时,他身穿白衣白裤,在战友的帮助下,用麻绳从城墙缓缓而下。虽然,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仍旧义无反顾,只身奔赴鸿门宴。#历史人物# ​当时,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想要进入宛平城。遭拒后,他们索性撕掉伪装,开始围攻宛平城。29军顽强抵抗,先后打退日军3次进攻。守卫龙王庙的2个排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死战不退全部阵亡。后来,29军大刀队强袭龙王庙,夺回阵地。

当王启元的白影在暮色中落到城下时,城墙上的战友们攥着枪的手都沁出了汗。他们知道,这位32岁的少校不是第一次面对刺刀——三年前长城抗战,他作为参谋跟着部队在喜峰口拼过命,亲眼见过大刀队的弟兄们迎着炮火砍翻日军的装甲车,也亲耳听过伤兵在雪地里喊着"宁死不当亡国奴"咽下最后一口气。

日军的谈判帐篷外,机枪口正对着他来的方向。领头的日军军官歪戴着军帽,用生硬的中文喊着"立即打开城门",王启元却挺直了脊梁:"士兵失踪可派人协同搜查,但日军大队人马擅闯中国领土,绝无可能。"他说这话时,眼角的余光瞥见远处日军正在调整炮口,心里清楚这谈判不过是缓兵之计,可哪怕多拖一分钟,城墙上的战友就能多装一发子弹,城下的百姓就能多往防空洞挪一步。

帐篷里的交锋比刀光剑影更凶险。日军军官拍着桌子威胁"一小时内不答应就开炮",王启元却从怀里掏出地图,指着龙王庙一带的地形:"那地方一草一木都是中国的,你们占不了多久。"这话戳中了日军的痛处——就在几小时前,他们刚在龙王庙吃了大亏,两个排的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把他们挡在城外,直到最后一人拉响了手榴弹。

突然,帐篷外传来枪声。日军士兵像被点燃的火药桶,瞬间将枪口对准王启元。他没有躲,反而往前迈了一步:"想动手就来吧,29军的弟兄们在城墙上看着呢。"后来战友们说,那天傍晚他们看见日军帐篷里火光一闪,接着就是密集的枪声,再之后,就再也没见那个穿白衣的身影回来。

王启元的牺牲像一粒火星,点燃了29军的怒火。大刀队趁着夜色摸进日军阵地时,每个人刀柄上都缠着白布——那是对谈判英雄的呼应。他们夺回龙王庙时,在瓦砾堆里找到了半块染血的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守土"二字,正是王启元的物件。

这场谈判从来不是妥协的开始,而是中国人用骨气书写的宣言。就像29军军长宋哲元说的:"谈,是为了让敌人知道我们不怕;打,是为了让子孙记得我们没退。"王启元知道自己走不出那片日军阵地,但他用生命换的几个小时,让宛平城的枪炮更响了,让四万万同胞的怒吼更烈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