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发生的反华游行,看文化历史的现实性 此次反华浪潮的主因是韩国的申遗项目被撤销,背后反映出国内对韩国长期“偷窃”中国文化的不满。这次事件恰逢其时,成为了人们借机表达愤怒的契机。 韩国的文化盗窃行为已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地成为了国策。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过这种行为强化国民的自豪感、建立自信心以及提升国家的合法性。韩国深知这些文化并非源自其传统,但通过长期的心理暗示,其民众已经习惯性地接受并宣扬这些文化为其所拥有。更有甚者,韩国曾公开表示“谁申遗,谁的文化”——这一荒唐的言论足以说明其文化观念的扭曲。 然而,韩国并非唯一的例子,日本曾尝试申遗木屐、插花等文化元素,但在中国文物面前,最终也失败而归。与此同时,在“偷窃”中国文化的同时,日本又极力否认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甚至废除了汉字。朝鲜的行为更为极端,甚至毁掉了象征中国传统的箕子墓。 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少见。文明和历史一直是为国家的统治合理性服务的,是否符合事实和正确性并不重要。匈牙利自称是匈奴的后代,尽管DNA证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且早期匈牙利人对此理论持反感态度,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匈牙利却逐渐接受并认同了这一观点。土耳其同样自认为是突厥的后代,并将匈奴、突厥和蒙古混为一谈。俄罗斯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尽管这一说法的唯一依据仅是罗马末代公主嫁到俄罗斯。 埃及文明在后期完全希腊化,但埃及当局从不提及这一点;印度文明的创造者实际上是现今的贱民,而上层的印度人则是后来的侵略者。印度当局至今不承认这一点。 历史的真正面貌早已被人为地改造,文明和文化的“历史”往往并非真实反映,而是被塑造成符合某些政治和民族需求的形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