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改革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公安机关的工作内容、业务重心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成为基层公安机关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加强新形势下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健全防控网络,推动“事前预防”工作体系初步成形,确保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基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向上汇报沟通,适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快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要紧紧围绕基层中心工作,突出公共安全事前防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统筹信息设备、视频图像、安防基础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理念,紧扣“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目标,优化调整派出所绩效考评办法,把有限的警力解放出来,扎实开展治安防范、人口管理、矛盾调处、信息采集等基础工作,打牢“事前预防”根基。同时,基层公安机关应积极联动地方党政机关,进一步形成县级部门和镇乡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
基层公安机关要按照指挥一体化、处置扁平化、调度智能化、情报集约化的标准,加快打造实战指挥体系。要打造包含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综合性指挥平台,打通与上级或相邻地区公安机关信息互通渠道,实现警情、案情、风险苗头联动快处、秒级预警,切实形成县级层面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中枢”。同时,将当地最优资源、最好技术、最强平台向公安作战指挥中心云集,与政府大数据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模式,提升社会面数据运用效能,全面实现视频、基站、网络等数据信息归集汇总,切实打造全面、鲜活的公安大数据池,推动实现全域风险点的精准研判分析。要打造实时调度系统,将现场处置、流动巡逻等场景视图、数据全量导入指挥中心主屏,依托“扁平化”派警系统动态反馈警务活动信息,实现警力“一键发起、一屏调度”,确保处置紧急情况更加高效便捷。
基层公安机关要将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扎根当下,更要契合发展。要紧扣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这一命题,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小区”“雪亮工程”升级改造,推动相关技术上线运用。同时,重构道路分布图,以最小单位细化虚拟网格,围绕案件高发点、人员聚集点等场景匹配重点巡防线路和重点巡逻时段,运用移动警务终端一键推送警情,并匹配现场描述和执法指引,推动实现“精密智巡”。在智慧侦查方面,加快应用刑事基础数据采集,全面提升电子证据提取率。此外,基层公安机关还应打通银行、通信等行业平台调证渠道,全力打造数字化、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侦查体系。
为了更好地守护公共安全,基层公安机关应对各类风险要素动态开展排查化解,着力实现将矛盾隐患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要充分整合相关警种警力,通过将警力下沉街面,推进应急处突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医院、集市、商超等重点区域见警率,及时发现处置城区公共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公共安全事件。
基层公安机关要自觉把公安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进一步做实社区警务,全面构建网格式群防群治工作单元。要做强基层组织,通过开展村(社区)两委队伍清理整顿,对履职不力的进行调整,选配有社会治理经验的村(社区)干部,并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防范奖惩工作制度,有效调动基层干部参与基层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切实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要做强综治队伍,以镇(乡)牵头整合社会群防群治力量,选拔治安积极分子组建不同形式的护村队、护学岗等,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隐患排查、矛盾化解、治安防控、应急救援等工作,有效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预警能力。要做强网格管理,以小区、居民点、商业综合体等为基本单元进一步细化网格,对应设置网格辅警长,充分发动积极分子、志愿者参与群防群治,紧密联系社区网格员摸清安全隐患点位,扎实开展风险预防工作。
(作者为青海省都兰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