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2年,廖耀湘听说,远征军有一个女兵活着走出野人山,他大感惊奇,连忙接见她,

1942年,廖耀湘听说,远征军有一个女兵活着走出野人山,他大感惊奇,连忙接见她,率先对她敬礼,还请这个女兵去他家吃饭! 印度蓝姆伽,中国远征军的士兵们三三两两聚集在营地入口,望向远处野人山的边缘。 因为有一个幸存者,一个活着的士兵,正从“魔鬼居住之地”走出来。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是一位女兵! 她叫刘桂英,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远征军最悲壮、最惨烈的撤退篇章紧紧相连。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遭遇惨败,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归国之路断绝。 为保存有生力量,避免全军覆没,指挥官杜聿明决定放弃正面突围,率领主力穿越缅北胡康河谷的原始丛林野人山,撤回国内。 这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居住之地”的禁区,面积广袤,山高林密,终年瘴气弥漫,不见天日。 它像一个巨大的、活着的绿色坟墓,吞噬着一切闯入者。 刘桂英,作为新22师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与她的护士班姐妹们孙晓枫、孙月霞、王平、护士长胡珊,一同踏入了这片死亡之地。 五个年轻的生命,互相扶持,约定一起走出这片地狱。 然而,野人山的残酷远超想象。 携带的粮食迅速耗尽,战马被宰杀分食后,战士们只能啃食树皮、挖掘草根、采摘野果。 缺乏辨识能力,误食毒蘑菇、毒野果者,往往在剧烈的腹痛和抽搐中痛苦死去。 然而,热带雨林湿热的环境是病菌的温床,疟疾、回归热、痢疾、霍乱等瘟疫在极度虚弱的队伍中疯狂肆虐。 高烧、腹泻、脱水,让无数战士倒在泥泞中,再也无法站起。 最可怕的是瘴气,吸入后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许多人陷入谵妄,最终走向死亡。 而人为的绝望,则达到了顶点。 面对无法带走的重伤员,为了避免他们落入日军之手遭受更残酷的折磨,上千名伤兵在山谷入口处选择了集体自焚。 熊熊烈火中,他们高喊着“宁为烈士死,不做降俘生!”的悲壮口号。 刘桂英的护士班姐妹们,也一个接一个地凋零在绿色的地狱里。 三个月的跋涉,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漫长酷刑。 刘桂英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在泥泞中摔倒,记不清有多少次高烧让她意识模糊,记不清有多少次饥饿让她恨不得啃食自己的手臂。 她靠着挖野芭蕉的根茎充饥,用捡到的空罐头盒接雨水解渴。 支撑她的,除了求生的本能,就是胡珊护士长那句沉甸甸的嘱托。 她不能死,她必须活着出去,把姐妹们的牺牲,把战友们的苦难,把这段被丛林吞噬的历史,带出去,告诉世人! 当她终于看到丛林尽头的光亮,看到盟军补给站那几顶简陋却象征着希望的帐篷时,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直到补给站的工作人员朝她挥手呼喊,她才确信,自己真的从地狱里爬出来了! 在补给站,她吃到了三个月来的第一口白米饭,那久违的、属于人间的味道,让她瞬间泪流满面。 进入野人山的远征军官兵超过三万人,最终活着走出来的,仅三千余人。 而刘桂英,是这三千幸存者中唯一的女性。 这个数字背后,是数万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密林深处的英魂。 因此,当新22师师长廖耀湘在师部听到这个消息时,这位以铁血刚毅著称的将军,彻底怔住了。 他放下文件,起身走向营地门口。 远远地,他看到了那个被士兵们簇拥着的、瘦小却挺直的身影。 廖耀湘走到刘桂英面前,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这位少将师长,对着眼前这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女兵,庄重地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无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当晚,廖耀湘破例邀请刘桂英到他的住所用餐。 这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餐桌上,将军亲自为她夹菜,沉默地听着她用沙哑的声音,平静地讲述那三个月的噩梦。 蚂蟥的叮咬、毒蛇的威胁、误食毒果的惊险、高烧时的幻觉,以及最痛彻心扉的,是看着姐妹们一个个在自己身边倒下。 讲到胡珊护士长的临终嘱托时,刘桂英的声音哽咽了。 廖耀湘默默地听着,这位经历过无数血战的将军,眼中也泛起了不易察觉的泪光。 1944年,她随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见证了远征军一雪前耻的辉煌胜利,用行动告慰了长眠野人山的姐妹们。 战争结束后,刘桂英选择回到安徽老家,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被她深埋心底。 直到1988年,女儿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尘封的记忆才被重新唤醒。 晚年的刘桂英,生活清贫,每月退休金仅四百余元,却依然坚持资助贫困学生。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向刘桂英颁发了抗战胜利金质勋章。 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是国家对这位穿越野人山、见证并承载了那段悲壮历史的女英雄,最后的、也是最崇高的致敬。 2021年,刘桂英老人在合肥安详离世,享年102岁。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奇迹,更是关于信念、责任与坚韧的生命赞歌。 主要信源:(人民网——中国远征军唯一在世女兵刘桂英:沿着白骨走,爬出野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