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洪仁玕来到南京,勇气、意志、理想、骨气并存,是太平天国最值得敬佩的诸侯王。无论环境多糟糕,处境多差,洪仁玕都无怨无悔,对太平天国充满了信心。1859年,洪仁玕来到南京,勇气、意志、理想、骨气并存,是太平天国最值得敬佩的诸侯王。无论环境多糟糕,处境多差,洪仁玕都无怨无悔,对太平天国充满了信心。
1859年,太平天国的日子可不好过,天京事变后人心不稳,石达开又带兵离开,清军趁机反扑,在南京城外围安营扎寨,天王洪秀全也不管朝政了。
洪仁玕选在这个时候,从香港远道而来,投奔南京,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换成一般人,早就躲得远远的,洪仁玕却咬着牙踏进泥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太平天国。
他的家境本来不错,早些年跟着洪秀全信了拜上帝教,但起义那会儿没赶上,半路被清兵打散,就跑去香港混了几年,见识了西洋的先进玩意儿。
这一回,他来南京不是图荣华富贵,纯是为理想拼一把。
洪仁玕一进城,洪秀全立刻封他为干王,给个七千岁的称号,加上军师名头,总管朝政大事。
这位置可不低,连石达开当初都没捞着,天京事变后多少将领盯着呢。
问题来了,洪仁玕的资历浅,威望不够,陈玉成、李秀成这帮打仗的高手哪服他?
个个心里直冒火。洪秀全还信誓旦旦说,这点小不满自个儿就消了,可结果呢,底下暗流涌动。
江北有的将军扛不住,转头投降了清军,就连老将韦俊也投了敌。
要不是清朝那边对两广老兄弟恨得牙痒痒,兴许太平军早就散了伙。洪仁玕门清得很,自己站不稳脚跟,太平天国的船就快沉了。
他没怨天尤人,反而主动退让一步,上书洪秀全,把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功臣都封王,这才缓过劲来。
大伙儿凑一起商量对策,用了个围魏救赵的招数,调虎离山打散清军的江南大营,接着东征江浙,夺下新地盘,总算让南京喘了口气。
眼瞧着太平天国露了中兴的苗头,大家心里又点起一丝希望。
洪仁玕还帮陈玉成筹划西征武昌,自己也不闲着,在南京招兵买马,奔安庆打清兵。
可惜李秀成不给面子,不出力,结果安庆失守,陈玉成损兵折将,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叫,一步错,步步输。
说到洪仁玕的真本事,还得提他那本《资政新篇》。
那时节,太平天国还在靠小农手工作坊过活,他偏要学西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这些领域动大手术,改成近代化的路子。
这份见识不光比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洋务派高出半头,还早人家几年想到。
连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了这书,都夸太平军里真有能人。
《资政新篇》太过超前,在太平天国推行不开,却能照亮后世人救国图存的路,让这场农民运动在历史上扎下根。
好景不长,洪仁玕渐渐被天王冷落。
安庆丢了后,洪秀全不理他,反而重用几个十几岁的小娃娃,还有洪仁发、洪仁达这些蠢亲戚打理朝政。到了1864年7月,南京城破了,幼主洪天贵福逃出来。
洪仁玕本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靠人脉躲去上海享清福,他偏不干,非得去湖州接应幼主,打算带人去湖北会合陈得才,再转战关中另立山头。
命运弄人,他们在江西被清军逮住,送到巡抚沈葆桢那儿。
别的降将哭爹喊娘,洪仁玕却挺直腰板骂沈葆桢,临刑前留诗说“天国祚虽短,复生待他年”,这份铁骨铮铮,真应了那句老话:真金不怕火炼。
洪仁玕的这一生,从太平天国危难时刻赶来,到被排挤打压,再到壮烈牺牲,处处显着不拐弯的劲儿。如今回头看,他那些超前思想,早就像种子撒在土里,后人继续耕耘。
2024年,历史学界新出了些研究,专门讨论洪仁玕的近代化理念对当代的启发。
有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开起来,学者们反复琢磨他的《资政新篇》,把它比作中国近代改革的开路先锋。
这让大家更看清,一百六十多年过去,洪仁玕的名字不仅刻在史书里,还活在我们的变革故事中。世事变迁,英雄魂归不散,正如水到渠成,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