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5年的四川,13岁的刘伯承因父亲病重,被迫接受了一桩包办婚姻,受新思潮影响的他决定破坏这门亲事,在相亲那天故意把自己打扮得邋遢不堪,他抓了一把灶灰抹在脸上,弄得蓬头垢面,还装出傻气十足的模样。   然而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却被11岁的程宜芝看穿,躲在门后的小姑娘发现这个"邋遢少年"眼神清亮如星,哪里像个傻子,她不但没有嫌弃,反而被这个倔强少年的聪慧打动,就这样,刘伯承想方设法想逃离的婚约,反而因程宜芝的坚持得以保留。   1910年,两人正式成婚,虽然最初的刘伯承对这段婚姻仍心存抗拒,但程宜芝的勤劳善良很快打动了他,每天清晨,她要走十里山路为家里挑水,白天,她独自耕种三亩薄田,晚上,她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做衣,渐渐地,刘伯承发现这个不识字的农家女子,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坚韧。   然而好景不长,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刘伯承考入重庆将校学堂,由此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临行前夜,程宜芝默默为他收拾行装,为他的布鞋纳了三层新鞋底,那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却没有丝毫挽留。   从此,程宜芝的身份也悄然发生改变,她不再只是一个普通农妇,而是革命军人的妻子,这个新的身份给她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更多的责任与考验,她不但要照顾瘫痪的婆婆,还要独自抚养儿子刘俊泰。   白天,她弯腰在田间劳作,夜晚,她织布换钱贴补家用,寒冬时节,她光着脚踩水车灌溉农田,冻得脚踝溃烂,这个瘦小的身影,硬是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刘家。   最艰难的考验发生在1927年,当时国民党悬赏五万大洋捉拿刘伯承,程宜芝带着儿子东躲西藏,有一次,追兵逼近,她把儿子藏在稻草堆里,自己故意暴露引开敌人,被抓后,她遭受了三天三夜的拷问,却始终没有透露丈夫的任何消息。   这个不识字的女人,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革命伴侣,她不懂什么理想信念,但她懂得用生命护住丈夫的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选择默默守护这个家,让远方的丈夫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身革命事业。   此时的刘伯承已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而程宜芝仍在四川开县的破旧茅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当得知程宜芝还活着时,刘伯承立即派人送去书信,想接她到南京享福。   面对这个迟来的团圆机会,63岁的程宜芝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她看着屋里的一切:漏雨的房顶、病痛中的儿子、灶台上的野菜,最终轻轻摇了摇头。   她托人捎话给刘伯承:"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个传统女性最后的倔强与体面,她知道刘伯承已和汪荣华组建了新家庭,也明白自己的举止气质与将军夫人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程宜芝的拒绝绝非出于怨恨,当政府给她评定红军家属身份,每月发放五斗米时,她常常将分到的物资转送给更贫困的邻里,她总是说,伯承在为千万百姓挑担子,不该为她分心。   更让人动容的是,她始终在默默关注着丈夫的消息,她把从《大公报》上剪下的有关刘伯承的战报小心收藏,夜深人静时用手指摩挲那些字迹,仿佛能触摸到远方丈夫的体温。   1957年春天,程宜芝病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从枕下摸出珍藏多年的宝贝:1910年的婚书、泛黄的战报剪报,还有一朵干枯的野菊花,她的手始终攥着当年为丈夫纳的鞋样,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消息传到北京时,刘伯承整夜未眠,当晨光照进窗户,这位威震疆场的元帅摘下眼镜轻轻擦拭,镜片上的水雾让人分不清是泪水还是寒霜。   二十九年后,临终前的刘伯承忽然问起开县的油菜花开了没有,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当博物馆的灯光照亮程宜芝留下的那件布满补丁的围裙,人们终于明白,有些人的伟大不在于功勋,而在于默默地成为别人的后盾,程宜芝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强后方。   信息来源:新华社《开国元帅的婚姻往事》(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