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写回忆录成了社会热潮,市面上还出现以此谋生的群体,且收费不菲。
但林晓决定自己给外公外婆写回忆录。她是一名记者,过去总在写别人的故事。这次她想把外公外婆的经历写下来。
外婆走后,林晓只能自己蹲在时光里慢慢捡,慢慢接住那些细碎。她说,她需要的不是一本多工整的书,只是想亲手把那些会褪色的日子,轻轻捧起来。等儿子再大些,她想指着本子告诉他:他们是这样认真地活过。
以下是她的口述:
真正的死亡是忘记
去年12月底,外婆去世了。忙完后事,我稍作平复,才真正开始着手记录外公外婆的事。我突然意识到,外公已经90岁了,很多事情再不记下来,可能就晚了。
这之前,我其实没太当回事。孩子上小学后,我带他回外公外婆家,让他听老姥爷讲以前的故事,说“写作文能用上”。但孩子总爱看电视,反倒是我坐在旁边听。
去年10月到11月,零零散散听外公讲了些他自己的事,那时没有深入追问,也没有系统记录。当时没觉得他们会离开,总觉得时间还多。
外婆走后,这种“时间还多”的想法碎了。后来在知网下载到外婆50多岁写的论文,虽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但看着上面的字,突然想起《寻梦环游记》中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所以我觉得,这些碎片是时候该搜集一下了。
在碎片里打捞时光
搜集资料的半年,像在拼一幅缺角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沾着生活的温度,却也藏着不敢触碰的褶皱。
最开始是听外公说,他坐在家里的老椅子上,慢悠悠地讲以前的事,我坐在旁边听。可关于外婆,我始终没敢多问,怕他眼里的光突然暗下去,也怕自己的追问会勾起两个人的难过。
这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像绕开路上的水洼,怕溅湿了回忆。对此只好去问亲戚,但外婆比他们年长,很多往事早被时光磨成了模糊的影子,拼不出完整的模样。
为了找资料,我还跑了当地的档案馆。这并不容易,有些资料没办法提供。后来在小红书上看到攻略,抱着试试的心态登录浙江图书馆、读秀等数据系统,竟然在知网上下载到了外婆的论文。
她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上大学的,家里条件不好,却供她读到最好的高中、念完大学,成为一名医生。
还有些书是在“互助找书群”里求来的。有本几十年前的地方史,群友发给我。
我把外公说的片段和书里的时代背景对照,才发现原来那些零散的记忆,都踩着时代的脚印。
整理这些碎片时,像跟着外公外婆的记忆走了一趟过去,那些书本上的历史突然有了温度,变得具体可感。
线上找资料磕磕绊绊。用AI工具查档案时,它编得有模有样,连档案号、存放地点都写得具体,我差点捧着手机欢呼,最后却发现是假的,那点欢喜落了空,只剩下失落。
这些事,我都是用休闲时间做的,没当成主业,孩子睡了、稿子写完了,就坐下来整理这些碎片。
平凡人的故事里,藏着生活的真意
以前总觉得,回忆录该是伟大的人的篇章,直到这次才发现,普通人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故事。
外公家务、做饭样样拿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会打乒乓球,看了不少武侠小说。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没什么娱乐。
外婆看上去带着点严厉,其实只是对小孩装凶,心里对我们都很好。因为她以前要上夜班,工作比较忙,所以不会做家务,也不会做饭,但是会换灯泡。
退休后,外婆总和外公窝在厨房里研究蒸馒头,看怎么发面才松软,怎么腌排骨才入味,把步骤记在笔记本上,封皮写着“活到老学到老”。
里面哪是什么高深学问,全是从报纸、杂志上抄的生活小妙招:清理卫生间的窍门、换灯泡的步骤,她说这是“万事不求人”。
我外公也是一个看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可能我这辈子受他的影响比较大。这些没写进论文的日子,比任何文字都鲜活。
他们的浪漫也藏在烟火里。有一次,姑奶偷偷告诉我,结婚后外公带外婆去上海,算是他们的“蜜月”,回来后外婆高兴了好几天——原来平淡的日子里,也有我们不知道的甜。
现在外公还在讲他11岁的事,我慢慢记。(回忆录)没打算出版,就想做成小册子。等后代翻开时,能看到那个爱学习的老人、那个记小妙招的医生,看到他们在厨房研究发面、在笔记本上记窍门的模样——他们不必是特别伟大的人,只要有人记得,那些认真活过、爱过的日子,就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被忘记前,把这些日子记下来。(出于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林晓为化名)
记者:张博实习生:武盈君校对:刘恬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