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1年,一名15岁的新兵在擦大炮时,专心地盯着瞄准镜,突然他发现敌人阵地上有

1951年,一名15岁的新兵在擦大炮时,专心地盯着瞄准镜,突然他发现敌人阵地上有个奇怪的绿影。他一拍桌子,大喊:“瞄准,开火!”随即砰砰几声响,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凝视] 1951年10月13日下午3点,朝鲜394.8高地前沿阵地,15岁的张典文正在擦拭57毫米反坦克炮。这个来自湖南衡阳的新兵个子太矮,装填炮弹时得垫着弹药箱才够得着,连长索性让他专门负责保养武器。 擦炮筒时,张典文习惯性地扫视对面山坡,班长李福海教过他,要把敌军阵地的每个土包、每道壕沟都记在心里。就在炮身擦到第三遍时,他突然停住了——山坡反斜面多了个帐篷。 那帐篷搭得很讲究,利用地形遮挡,从正面几乎看不见,但频繁进出的美军士兵暴露了它,尤其是那些方正的木箱子,明显是弹药箱的规格。张典文数了数,15分钟内进出了8个人。 “副班长,对面有情况!”张典文找到值班的王志明,两人趴在掩体边缘观察了10分钟,王志明确认那是美军新设的弹药存放点。按规定需要上报营部等待指示,但就在这时,美军开始往外搬运迫击炮座钣。 “来不及了,准备射击!”王志明当机立断,张典文负责测距,报出数据:“距离780米,风向西北,风速3级。”第一发炮弹打偏了5米,第二发直接命中帐篷。 爆炸声持续了整整4分钟,火光冲天,战后清点战果,摧毁60毫米迫击炮4门,炮弹387发,还有大量枪械弹药。团部通报表扬时特别提到,这次及时打击避免了我军阵地遭受炮击。 但美军的报复来得很快,当晚9点,密集的炮火覆盖了整个阵地。排里的机枪手刘大勇、弹药手陈国强和通信员小李子没能躲过这一劫。张典文帮着收殓战友遗体时,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战争的残酷。 1952年5月,马良山战斗打响,此时的张典文已经是副班长,能独立指挥炮组作战。美军在317高地构筑了3个重机枪阵地,形成交叉火力网,步兵冲锋受阻。 “把炮弹都搬过来!”张典文带着4名战士,硬是把反坦克炮推到距敌仅400米的射击位置。6分钟内,他们打出42发炮弹,炮管烫得滴水能瞬间蒸发,装填手的手套都烤焦了。 第一个机枪阵地被端掉后,美军立即调整射击角度,张典文观察了15秒,发现敌人机枪手换弹匣的间隙是3秒。“就是现在!”他抓住这个空当,连续3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战斗结束后,营长特地来看这门立功的火炮,炮管已经轻微变形,膛线磨损严重,按理说早该报废了。“这炮是被你们打'活'了。”营长拍着张典文的肩膀说。 1954年回国后,张典文被分配到衡阳县农机站,保养拖拉机时,他用的还是在朝鲜保养武器那一套:每个零件都要擦三遍,螺丝必须拧到标准力矩,机油更换从不延期。 站里的老师傅起初不以为然,觉得这小伙子太较真。直到年终统计,张典文负责的12台拖拉机,全年故障率只有其他组的三分之一,大家才服了气。 有次县里举办农机维修比赛,张典文蒙着眼睛拆装发动机,用时比第二名快了整整8分钟。评委问他诀窍,他说:“在朝鲜换炮栓的时候,炮火就在头顶上,不练快点不行。” 退休后的张典文依然闲不住,2020年初疫情期间,84岁的他主动报名当社区志愿者。大雪天里,他穿着军大衣在小区门口测温登记,一站就是4个小时。 有人劝他歇歇,他摆摆手:“朝鲜那会儿,零下30度趴雪地里一趴就是一夜,这点冷算啥。”其实家人都知道,他的老寒腿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每年清明和八一,张典文都会去烈士陵园,他总是带着一瓶衡阳特产的雁峰酒,在刘大勇、陈国强和小李子的墓碑前,一人倒一杯,自己喝一杯,然后静静坐上一个小时。 儿子张建华说,父亲很少主动提战争的事,但家里一直保存着三样东西:一个弹片打穿的钢盔,一本泛黄的战地日记,还有一张全排合影——照片上36个人,活着回来的只有11个。 去年张典文90岁生日,县里几个领导来看他。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我这90年,有30年是替他们活的,所以得活得有意思,不能浪费了。” 前段时间,张典文的外孙女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老人特意把那本战地日记拿出来,指着扉页上的一行字:“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这是他1951年10月13日晚上写下的。 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最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信源: 《“小粒子” 显神威——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典文》---岳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