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2年,军事科学院副政委钟期光上将因病瘫痪,他的两个儿子打算参军却屡遭拒绝。

1972年,军事科学院副政委钟期光上将因病瘫痪,他的两个儿子打算参军却屡遭拒绝。无奈之下,两人只能求助父亲的老战友粟裕。得知情况后,粟裕表示:“你们的事包在我身上。”   1972年,粟裕家的小院里,两位年轻人神情焦虑,欲言又止,他们是粟裕的老部下钟期光的儿子。   他们这次来,是有一件难事相求。   钟期光,这位从湘鄂赣红军走出来的开国上将,此时正身处困境,患病瘫痪在床。   他的几个子女,有的去了北大荒,有的在农村插队,生活都不容易。   最近,部队征兵的消息传来,钟家两个儿子满怀希望地去报名,却被告知因为父亲的“问题”,他们不能参军。   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兄弟俩心急如焚。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来北京求助父亲的老上级、老战友粟裕。   “孩子,你们受苦了!”看着眼前这两张与钟期光依稀相似的面孔,粟裕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句简单的问候,承载了太多那个年代特有的苦涩和无奈。   了解到兄弟俩的来意后,粟裕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愿意为他们作证。   他拿起笔,在证明书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了解你们的爸爸。我们一起战斗了几十年,不能说他没犯过错,但他是一位好同志。我相信,他的问题以后会搞清楚的。”   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重若千钧。兄弟俩顿时热泪盈眶,他们从老将军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力量。   这份温暖和力量,源自于粟裕和钟期光之间几十年的革命情谊。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两人就已在新四军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钟期光是有名的政工能手,工作细致入微,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妈妈主任”。   而粟裕则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奇才,指挥作战沉着冷静,两人配合默契,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又共同转战华东战场,并肩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考验。   1948年,在攻打河南确山的战斗中,4纵队团长蒋新生头部负重伤。   钟期光得知后,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赶到前线,安排医护人员将蒋新生送到后方医院,又辗转联系将蒋新生送到苏联治疗,最终使其康复。   建国后,粟裕和钟期光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两人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搞特殊化。   钟期光一生简朴,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私利。   他的8个子女,有的在北大荒务农,有的在工厂做工,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粟裕,即使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依然心系老战友,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那张薄薄的证明书,是粟裕对老战友的承诺,更是他对那个特殊时代无声的抗争。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淡真情。粟裕和钟期光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也是革命情谊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情和友谊永远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广州新四军研究会2020-01-09《钟期光上将:文武兼优 中华名将—回忆粟裕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