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生命的最后一年,上苍给过他一次绝佳时机,可惜让他错过了 几十万大顺军一路东进,三月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轰然倒塌。 进城那天,李自成骑着乌骓马,看着夹道跪拜的百姓,心里琢磨着“这下该让天下人过好日子了”,却没料到,真正的危机正藏在繁华背后。 当时的局势其实没那么糟。 关外的清军还在观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强,却卡在山海关进退两难,南明政权在南京刚立起来,根基未稳。 大顺军占据着北京、西安、河南等大片土地,手里握着百万兵力,只要稳住阵脚,完全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李自成进城后,犯了第一个致命错——他没约束好部下。 大顺军将领们觉得“打天下有功”,开始放纵士兵劫掠明朝官员的家产,连普通富商也没能幸免。 谋士李岩劝他“安抚民心要紧,得让百姓看到大顺和明朝不一样”,还建议用高官厚禄拉拢吴三桂,可李自成听着就烦,觉得“咱刀枪里夺的天下,凭啥给降将好脸色”。 结果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大顺军抄了家,爱妾陈圆圆被掳走的消息传到山海关,吴三桂当场就降了清军,引狼入室。 四月的一片石大战,大顺军惨败,李自成带着残兵退回北京。 这时候他要是醒悟,收缩兵力退守西安,凭借关中的险峻地势重整旗鼓,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可他偏不,临走前一把火烧了紫禁城,带着掠夺来的金银财宝一路向西,把刚打下的地盘全丢了。 百姓看着火光冲天的皇宫,私下里都说“这大顺军和土匪没两样”,人心渐渐散了。 真正的绝佳时机,出现在1645年初。 那时候清军主力追着大顺军打,南明弘光政权却派人送来密信,说愿意“捐弃前嫌,合兵抗清”。 南明大臣史可法在信里写得明白:“闯贼虽灭明,然清人实乃外患,今日联手,共保汉家天下。” 这时候的李自成,手里还有二十多万兵马,南明有江南的富庶之地,要是真能放下恩怨联手,清军未必能轻易南下。 可李自成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明朝官吏,当年他全家饿死,就是因为明朝官府催税逼债。 他把南明的信扔在地上,骂道“这群亡国奴,也配和我谈联手”,硬是把送上门的盟友拒之门外。 这时候他身边的谋士宋献策急得直跺脚,说“现在不是赌气的时候,清军才是心腹大患啊”,李自成却嫌他啰嗦,把他贬去管粮草,再也不听他的建议。 错过这次联手,大顺军的路就越走越窄了。 五月退到湖北通山,李自成带着二十多个亲兵去山里勘察地形,没想到被当地地主武装认了出来。 一场混战下来,这位曾经的闯王被一锄头砸中后脑,死的时候才三十九岁。 他到死可能都没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得了天下,却在一念之间就输得精光。 其实上苍给的机会,从来都藏在取舍里。 他要是能放下对明朝的仇恨,联手南明抗清;要是能约束部下,守住民心;要是能听进谋士的劝,稳住根据地,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抛在脑后,最终让到手的机会白白溜走。 历史上的英雄,往往不是输在实力不足,而是输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李自成错过的那一次机会,何尝不是对后世的提醒?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刀枪硬拼,而是靠懂得审时度势、团结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