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正好是30年!这30年时间,我们没有对外开放的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正好是30年!这30年时间,我们没有对外开放的条件,但也足够的努力。 1949年全国钢产量15.8万吨,还够不上现在一个中型钢铁厂三天的量,火车铁轨加起来才2.18万公里,还没现在高铁里程的零头多,在当时老百姓家里能有个搪瓷缸子都算富裕。 但所谓的“工业”,多半是沿海几个城市里吱呀作响的纺织机和修修补补的小铁匠铺。但就这么个家底,硬是被一锤一凿敲出了个工业骨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了条能跑大车的路。 1953年鞍钢恢复生产时,工人们是真敢拼——苏联专家画的图纸看不懂,就抱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啃,高炉需要的耐火砖不够,就自己在山沟里建窑烧制,手上磨出的茧子比砖还硬。 到1957年,鞍钢的无缝钢管厂能造出火车轮箍了,这在之前得全靠进口,当时有老工人说“这玩意儿造出来,火车才算真长了中国腿”。 大庆油田更绝,1960年几万石油工人在零下30度的荒原上,用脸盆端水、用肩膀扛钻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那张照片,背后是真把中国从“贫油国”的帽子里拽了出来。 1963年全国石油自给,1978年原油产量1.04亿吨,足够当时全国的汽车、拖拉机和工厂烧个痛快,不用再看外国人脸色买石油。 还有工业布局的“后手棋”。60年代搞三线建设时,那真是把工厂往山沟里藏。 四川攀枝花的钢铁厂,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坳里,卡车开上去得绕72道弯,工人们用炸药炸出平地,再把炼钢设备拆成零件扛上山,就为了让工业重心不扎堆在沿海。 到70年代,西南、西北一下子冒出了1400多家大中型企业,贵州的航空发动机厂、陕西的汽车制造厂,这些藏在山里的厂子,后来都成了改革开放后军工转民用的本钱。 基础设施更像毛细血管。1960年红旗渠动工,林县人用绳子拴着身子在悬崖上凿石,十年时间凿通了1500公里渠道,把漳河水引到了干渴的梯田里,让粮食亩产从100多斤涨到400多斤。 全国像这样的水利工程,30年里修了8万多座水库,开挖了270万公里灌溉渠道,1978年粮食产量3.04亿吨,比1949年翻了近三倍,老百姓能吃饱饭,才有心思进工厂当工人,这是最实在的基础。 铁路也没闲着,成昆铁路修了12年,10万筑路工在横断山脉里炸出427个隧道、架起653座桥梁,平均每公里铁路下埋着一位烈士,这条铁路把西南的矿产运出来,把沿海的机器运进去,让工业血脉能流到全国各地。 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家底。50年代办起的1000多所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出了2000多万技术工人,他们可能不会算复杂的公式,但手里的活儿扎实——沈阳机床厂的老工人能靠手感车出0.01毫米的精密零件,这种手艺后来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抢着要的“活技术”。 两弹一星看着是国防事儿,其实带动了一串工业升级,比如造原子弹需要的高纯度铀,倒逼出了精密化工。 火箭发动机的耐高温材料,后来用在了民用汽轮机上;连卫星上的半导体元件,都为70年代末电视机生产线打下了技术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