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朝鲜居然靠一门600毫米火箭炮,让全世界都闭上了嘴。这也提醒了中国:红旗-2别扔,关键时候,它能救命! 朝鲜半岛的600毫米口径的火箭炮,说它是炮,射程却能轻松打到380公里外; 说它是导弹,制导系统又带着火箭炮的简单粗暴。 就是这个身份模糊的武器,让不少国家重新调整了对朝鲜的战略评估。 这东西亮相时,六联装的发射车排得整整齐齐,每枚炮弹三吨重,看着就透着一股狠劲。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的精度,几十米的误差范围,配上惯性导航加卫星定位,打机场、雷达站这类目标足够用了。 最关键的是,它能揣着战术核弹头,却不用受中导条约的约束,韩美想拿规则压人都找不到由头。 实战层面,这火箭炮把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 韩美那边估过,它一发的价钱还不到同类导弹的三分之一。 真要是200辆发射车齐射,对方就算能拦住几发,剩下的也够首尔喝一壶的。 拦截成本是攻击成本的十倍,这种账谁都算得过来,久而久之,连军演都得绕着它的射程走。 朝鲜这步棋,其实是把现代战争的消耗逻辑玩透了。 一枚导弹换三枚火箭炮,打起来跟泼水似的,再富的国家也经不住这么造。 就靠这招,朝鲜硬是在被围堵的局面里,打出了自己的战略话语权。 这种思路,让不少国家开始盯着自家仓库里的老物件。 中国的红旗-2导弹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玩意儿是上世纪60年代仿造苏联S-75来的,射程40公里,液体燃料,发射前还得折腾半天,放现在确实落后。 但架不住库存多,上万枚堆在那儿,真当废铁处理,几百亿就打水漂了。 改造的想法不是凭空来的。 俄军在俄乌战场就试过把S-300防空导弹改成对地攻击武器,GPS加上去,几十万一发,专打乌军的防空阵地,效果出奇地好。 伊朗更早,把红旗-2改成M-7地对地导弹,射程拉到150公里,在中东战场上活跃了几十年。 这些先例摆在那儿,红旗-2未必没有翻身的可能。 具体怎么改,路子其实很清晰。 液体燃料换固体助推器,再把燃料舱改大,射程轻松过150公里。 制导系统扔了老掉牙的无线电指令,换上北斗加惯性导航,精度控制在50米以内不算难。 战斗部也能灵活换,高爆弹、子母弹,对付机场跑道、油库这类大面积目标正合适。 最后装到轮式车上,打一枪换个地方,比固定阵地安全多了。 2024年西北演习里,改完的红旗-2试过打模拟机场,命中率不比新导弹差。 算下来,改一枚也就几十万,比新造东风导弹便宜十几倍。 一万枚里改出五千枚,往福建、浙江沿海一摆,整个台湾西部的军事节点都在射程里。 真到了用的时候,这五千枚导弹的威力得这么算:台军的爱国者阵地,拦一发得花三百万美元,拦一千发就是三十亿。 就算他们拦截率能到90%,剩下的50枚也足够瘫痪一个机场。 更别说台军总共才两千多枚拦截弹,一轮饱和攻击下来,家底就得去大半。 中国现在的无人机侦察和数字化指挥系统,跟十年前早已不是一个量级。 每枚改造弹出去,都有定位、评估、修正的完整链条跟着。 台军的天弓系统防低空不行,拦饱和攻击更费劲,几发几十发或许能挡,上千发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阵地被砸烂。 有人觉得老武器就该淘汰,但朝鲜的火箭炮和改造后的红旗-2证明,武器的价值不在新旧,而在能不能用最低的成本达成目标。 打一发花三百万,和打一排花三百万,在消耗战里完全是两种结局。 当然,中国自己的新型装备也不含糊。 370毫米火箭炮口径比朝鲜的小,射程却能到400公里,精度更高,靠的是固体燃料和火箭发动机的技术优势。 把这种制导技术挪到红旗-2上,改造弹的射程提到200到300公里,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么一来,台海一旦有事,先让改造后的红旗-2饱和攻击,消耗对方的防空弹,接着东风系列精准清理漏网之鱼,效费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上万枚老导弹盘活了,既不用花大价钱造新弹,又能形成实实在在的威慑,这种账谁都会算。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