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刺刀都顶到厂门口了,袁克桓愣是把江南水泥厂变成难民“保险箱”。这厂子围墙厚实,德国人和丹麦人挂的国旗成了护身符——袁克桓早留了一手,请俩洋人当“门神”。日本人踹门要抓人,他直接搬出国际公约拍桌上:“动这厂子?问问柏林和哥本哈章答不答应!”粮仓改成大通铺,车间水泥池子当临时避难所,三万多老百姓硬是在机器轰鸣声里捡回条命。管仓库的老李腿肚子直哆嗦,袁克桓就一句:“鬼子进来先踩我尸首过去!” 但咱得掰开揉碎看看这事儿:袁克桓救人当然值得竖大拇指,可换个角度琢磨,他为啥能成?水泥厂德国设备、洋人当挡箭牌、亲爹袁世凯的政商关系网…每张牌都是普通人摸不着的“王炸”。当时多少老百姓也想救人?没资源没靠山,空有热血只能干瞪眼。袁家顶着“国贼”名头几十年,这回救人倒显出国难面前的血性——历史评价真不能非黑即白。英雄从来不是标签贴出来的,关键看危急关头骨头硬不硬。反过来想想,要没这种特殊身份的“灰色力量”,那三万冤魂往哪逃?世道乱成一锅粥,救人还得靠“拼爹”资本,讽刺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