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在医院完成了检查后,告诉司机:“请开车送我去灵谷寺看看。”不久,汽车抵达灵谷寺,曾昭燏让司机在车里等她,随后她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 曾昭燏1909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大家族里,她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从小家里就重视教育,她五岁进家塾,跟着老师学十三经,背古文诗词。十二岁去长沙艺芳女校念书,那学校是她堂姐堂兄办的,学了七年,基础打得扎实。1929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学,先在外文系,后来转国文系,师从胡小石,专攻国学和古文字。1933年毕业,进了金陵大学国学班,写出关于契文的论文。1935年自费去英国伦敦大学学考古,两年拿硕士,还去德国实习,参加柏林和石勒苏益格的田野发掘,在慕尼黑博物院学博物馆管理。 1938年回国,那时候国家正乱,她没留在国外教书,而是选择回来帮忙保护文物。1939年加入中央博物院,奔赴云南大理苍山,从3月到次年9月,和吴金鼎、王介忱发掘五个遗址,马龙、佛顶甲乙、龙泉、白云甲,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挖云南的古迹,命名苍河文化。这让她在考古圈子站稳脚跟。1940年博物院迁四川李庄,她也跟着去,继续挖彭山汉崖墓,考察川康民族,写了上百万字报告。1942年出书云南苍洱考古报告,开了云南考古的头。1943年和李济合写博物馆书,成了中国博物学的开创作。抗战胜利后,回南京代理博物院主任,办展览,汉代文物和青铜器,还联合故宫办展。1948年当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就九个人,她是其中一个。考古界叫她南曾,和北夏夏鼐齐名。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留在大陆,没去台湾。她反对把文物运走,写信说那样会成民族罪人。1950年当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主持江宁东善桥南唐二陵发掘,李昪和李璟的墓,出土玉册陶器,写了报告。还去湖熟镇挖,确认商周台型遗址,命名湖熟文化。1955年升院长,兼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修六朝陵墓石刻、牛首山弘觉寺塔,办社会发展史展览、江苏历史陈列。组织江苏浙江民族调查,培训考古人员,征集文物,推动事业发展。她写论文试论湖熟文化,古江苏历史问题,和尹焕章合著。编沂南古画像石墓报告,江苏省十年考古发现。她的书博物馆影响大,一直用到现在。还写诗词,书法好,风格浑朴秀整,有金石味。终身没结婚,把精力全投进工作。考古方法严谨,注重田野实践和报告整理,对西南民族研究贡献多。她的发掘推动中国考古从引进外国技术到本土化。 1964年12月22日那天,曾昭燏在医院检查完身体,让司机开车去灵谷寺。车到寺门口,她让司机等着,自己进去。登上66米高的北塔,从上面跳下。人们发现她时,已经没了生命迹象。从大衣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就八个字。享年55岁。她之前患精神抑郁症,在丁山疗养院住过。考古界震惊,她贡献那么大,却这样结束。陈寅恪写诗悼念,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墓在江宁南唐二陵,2023年成南京文物保护单位。 曾昭燏走后,她的学术遗产继续发光。南京博物院用她发掘的南唐二陵文物扩展收藏,办展览。湖熟文化研究基于她的报告,后辈在江苏挖遗址,引用她论文。1999年出曾昭燏文集,汇诗词考古文章,学者讨论她贡献。2009年诞辰百年,南京湖南办纪念,展手稿照片,讲云南苍山发掘细节。她的博物馆书成教材,指导课程。百万字报告用于西南民族研究。她的工作影响中国考古发展,从战乱保护文物到新中国建设博物体系。推动妇女在科学领域的参与,作为第一代女考古家,开了先河。她的选择拒绝国外职位,回国效力,体现爱国情怀。考古界后人学习她严谨作风,注重保护和研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