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

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

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

这事儿一出,网上立马炸了锅。

有网友直接怼回去:“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跑来的?”

其实,这事儿背后反映的是两种观念的碰撞。

很多欧洲国家把人道救助当作传统,难民抵达后能暂时不用工作,靠政府补贴生活。

但中国不一样,咱们本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普通人自己都还在奋斗,更别说给外来人口无限度提供福利了。

安娜在网上的抱怨,引发了两类观点:一种觉得中国应该多一些同情和包容,给难民更多照顾;另一种则认为,外来者到了中国就该遵循当地的规则——要吃饭就得自己努力工作。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哪一个社会能长期为陌生人无条件买单。

这个观点背后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工作、自立,这才是正路,不管你从哪里来,赚钱养活自己都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除了偶尔在网上发帖求助或抱怨的个别难民,也有不少乌克兰人和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很拼,他们有的专门学中文,有的当外语老师,有的干翻译、做贸易,他们也许活得不富裕,但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度日,有些人适应得好,还能留下来创业甚至成家立业。

不少中国人对“吃救济”这个想法其实很反感,中国高考、就业、买房、养老,哪一项不是靠自己争取?

公平竞争的意识深入人心,所以安娜这种渴望“被养活”的状态,和中国人的观念有冲突。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难民身份带来的帮助也很有限,欧盟国家虽然提供救助,但也因为难民数量太多,社会压力很大,民众对此意见不断。

就拿德国来说,为难民提供了不少资源,结果社会怨气滋生,新老移民之间矛盾不断,归根结底,世界各国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承受能力,做出平衡。

中国也没有忘记国际责任,不时参与海外人道救助,联合国难民署在中国的办公室也一直和政府保持合作,这些年中国也试点过一些面向境外难民的短期保护,比如特定情况下让一些人获得有限期的居留资格,但这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的事情。

中国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政府更优先保障这些本国弱势人群,对于那些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外来朋友,中国很多人其实是欢迎的,但要在中国实现安身立命、自由生活,不付出努力是不现实的。

难民的困境值得同情,有的人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初到异国他乡迷茫很正常,面对生活的各种难关,没人指望他们一定要为中国做多大贡献,只是希望他们明白,选择了留在这里,就意味着要自食其力。

靠救助一时渡过难关可以,但长远看,想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安稳,最靠谱的方式还是依靠自己。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