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1岁知青赵德成返城之际,女友紧紧拉着他衣袖说:“我怀孕了。”赵德成一惊:“不能吧,就那一次。”然而,经过一晚上沉思,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 1973年,21岁知青赵德成好不容易等到返城机会,正高兴呢,女友李大芹拉着他袖子说怀孕了。他一惊,就那一次怎么可能?一晚上想来想去,他下定决心做个大胆选择。这事听着简单,其实牵扯一辈子责任和取舍,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后来咋样了。 赵德成1968年夏天从延吉市初中毕业,16岁就和15名同学去敦化县东沟村插队。刚到村里,他们住废弃小学教室,开始跟着社员干农活。他城里长大,不适应田地劳作,手上起泡,腰酸背痛。李队长安排女社员李大妈给他们做饭,她有个16岁女儿李大芹,从小农村长大,干活利索,力气大,常帮妈端饭送菜。 知青们渐渐熟悉李大芹,赵德成一次翻记工本,发现她干活多却得分和女知青一样低,只有5分,而成年女社员得7分。他觉得不公,去找李队长理论。李队长解释说李大芹是自家侄女,吃亏没关系,但赵德成坚持要改。这事李大芹听到,对他有了好感。 秋收后,知青自己做饭,李大芹还常去帮赵德成添柴洗衣。两人慢慢生出感情,但都没说破。腊月二十九,赵德成送春联去她家,李大妈留他吃饭,故意撮合。春节期间,两人关系升温,互相帮忙,分享好吃的。赵德成帮她家劈柴,李大芹留肉给他。就这样,他们确认了心意,在村里相处融洽。 1973年秋天,赵德成五年插队结束,大队给他县林场招工名额。他分享喜讯给李大芹,她却说怀孕了。他反复确认,因为只亲近一次。李大芹摇头,两人去公社卫生院查,医生给出肯定结果。赵德成不知所措,本是双喜,现在得二选一。 他一晚上思量,次日递结婚申请书给大队。李队长提醒,结婚就留村,赵德成点头同意。申请批下,他去李大芹父母那承认过错,承诺负责。李大妈同意婚事。他写信告诉母亲,她反对,说娶农村姑娘就别回家。赵德成没动摇,第二天在村礼堂办简单婚礼,村民认可他有担当。 几个月后,李大芹干活时被狗咬伤,导致孩子早产没保住。两人难过,但继续生活。赵德成承担责任,没后悔选择。这事让他从男孩变成男人,面对现实压力。 1978年,赵德成考上延边师范大学,毕业当老师。他回村接李大芹进城,两人租小屋住。母亲还不接受媳妇,不让用家空房。李大芹找清扫工作,早出晚归维持生计。几年后,赵德成带她编的毛衣探母亲,她软化,同意媳妇进门。 母亲晚年偏瘫,李大芹照顾11年,端水喂饭擦身,从不抱怨。婆婆临终说她是好媳妇。两人相伴一生,一家和睦。赵德成退休后,常和老知青聚会,说娶李大芹是福气。他们偶尔回东沟村,看变化。生活虽有波折,但他们互相扶持,走完一辈子。儿子成家后,一起享天伦。 这故事接地气,说的是普通人面对选择时那份担当。赵德成没逃避责任,李大芹也坚强,两人就这样过来了。其实生活中不少人遇类似事,得想想怎么选才对得起自己和别人。 赵德成这大胆决定,换来一辈子相守,你觉得值不值?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你会怎么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者类似经历,说不定能给别人启发。大家多讨论讨论,这样的故事才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