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1997年春,厦门大学海韵园里,陈景润的妻子由昆坐在丈夫的铜像旁,手臂紧紧环绕着冰冷的“肩膀”,泪水滑落,眼里却带着笑。那一刻,镜头定格的不仅是思念,还有一个数学巨匠未尽的梦想和一段跨越生死的爱。陈景润走了,可他的精神还在,由昆用这张合影告诉世人:天才也有柔情,科学背后是人心的温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穷苦人家,1941年,抗日战争打到福建,他跟着家人逃到山区,吃不饱穿不暖。1945年回到福州上学,身体弱,常被同学欺负。1947年,母亲因肺结核去世,次年考进福州英华高中,数学老师沈元讲到哥德巴赫猜想,他听着听着就着了迷,从此跟数学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他考上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成绩顶尖。1953年毕业,被分到北京第四中学当老师,可惜口才不好,半年就被辞了。1954年,厦大校长王亚南看他有才,安排他回校当图书管理员。他一边整理书,一边自学数论,埋头钻研。1956年,他写出《塔内问题》论文,被数学大牛华罗庚看中。1957年,华罗庚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他在数论领域扎下了根。 1966年,陈景润憋出大招,证明了“1+2”,也就是“每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因数的数的和”。这成果叫“陈氏定理”,在国际上炸开了锅。那时候中国科技还不太强,他这步棋给国家挣了不少脸。1973年,他又把证明完善,登在《中国科学》上,地位更稳。可惜,1977年,他住进北京309医院,认识了军医由昆。由昆那年27岁,从武汉军区156医院来进修,被安排照顾他。陈景润住院还捧着数学书,由昆查房时他主动搭话,两人慢慢熟络起来。后来在医院后平台一起晾衣服、学英语,感情就这么生根了。1978年春天,他鼓起勇气表白,1980年8月25日,两人在北京结了婚。1981年12月,儿子陈由伟出生,名字里带着父母的深情。 婚后,陈景润还是没停下研究,想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1+1”,可身体越来越不行。1984年,他骑自行车被撞,头部重伤,后来还查出帕金森病,研究没法继续了。1996年3月19日,他因肺炎去世,年仅63岁,数学梦还没圆。1997年,由昆带着15岁的陈由伟回到厦门大学,参加数学学科的活动。由昆走到铜像前,手摸着雕像的肩膀,眼泪止不住地流。她坐在旁边,紧紧搂着“丈夫”,摄影师按下快门,拍下这张感动无数人的照片。 这张照片不只是由昆对陈景润的思念,更是他俩感情的见证。陈景润18岁年长由昆,两人从医院认识,到结婚生子,感情朴实又真挚。他去世后,由昆一个人拉扯儿子,日子过得不容易。陈由伟长大后先学商科,后来转到应用数学,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路。他在加拿大读完书,回国到厦门大学搞研究,还常参加纪念活动,把父亲的精神传下去。 “陈氏定理”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大突破,虽然“1+1”没彻底解决,但他的思路给后人铺了路。他的加权筛法特别牛,展现了中国数学家的硬实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说过:“陈景润就像珠穆朗玛峰,哪怕登不上去,也激励我们努力。”他出身穷,病痛折磨,却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这种精神感动了一代人。1978年,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让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多少年轻人看了都想投身科学。 由昆在陈景润最难的时候陪着他,婚后照顾家庭,没半点怨言。陈景润去世后,她没再嫁,一个人扛起生活。儿子陈由伟能有今天,跟她的教导分不开。这张1997年的合影,不光是她对丈夫的缅怀,也是对陈景润精神的延续。陈景润的故事后来还被拍成电视剧,2003年在福建电视台播了13集《陈景润》,讲得挺生动。厦门大学每年演的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也让学生更懂他的贡献。2018年,他被评为“改革先锋”,表彰他激励年轻人勇攀科学高峰的榜样作用。 陈景润走了20多年,他的精神还活着。由昆那张合影,让人看到科学家的另一面: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奋斗史告诉我们,只要肯钻研,再苦的日子也能翻篇。他的数学遗产还在影响着今天的研究,他的故事也在激励着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