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在机场欢迎人群中偶然看见一妇女,激动万分,甚至不惜冲进人群握手问候道:原来你还活着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3月25日的西苑机场,风里还夹着早春的寒意,可那股子热乎劲儿却能把人心都焐热了。 主席刚从西柏坡进北京,脚跟还没站稳呢,就急着要见一群特殊的人,那些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妇女代表们。 她们是来开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听说领导要来,天不亮就候在机场,手里的彩旗都快攥出汗来了。 人群里有个身影特别打眼,瘦瘦小小的,可腰杆挺得笔直。主席眼睛多尖啊,一眼就认出来了,那不是长征路上带着妇女队爬雪山过草地的李坚真吗? 老人家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一把抓住她的手,嗓门都比平时高了几分:“李坚真,你还活着!” 这话听着像玩笑,可里头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当年在赣南苏区,李坚真领着妇女游击队打游击,敌人悬赏五百大洋买她的人头,长征路上她组织担架队,自己饿得浮肿还背着伤员走,过草地时差点陷进沼泽,是战友们用绑腿把她拽出来的。这些事,主席心里都记着账呢。 那天机场上像李坚真这样的铁娘子可不少,穿蓝布褂子的陆先进,别看她56岁年纪,在淮海战役里动员了18个小伙子参军,自己还带着妇女们连夜磨军粮,手指头磨出血泡都不带歇的。 她后来说,那天和毛主席握手时,老人家还笑着说了句“咱俩同岁”,乐得她回头就跟姐妹们显摆。 还有牛玉华,这个山东姑娘揣着本《旅平日记》,把见到主席的每个细节都记下来了:“他从五光十色的人群里走过来,身上的旧军装洗得发白,可那股子精气神比谁都亮堂。” 后来她日记里“1949年4月4日下午三时,我荣幸地与他握手”这行字,直接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妇女代表可不简单,她们是刚摘了裹脚布就扛起枪的一代人。你看牛玉华珍藏的纪念册,里头印着主席题词“学而时习之”,每页底下还抄着105条领袖语录。 最打头的两句特别有意思,刘少奇写“学习毛主席思想是党员职责”,紧跟着就是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的话,这两句话排在一块儿,活脱脱就是那个年代妇女解放的路线图,先跟着党走,再撑起半边天。 这话可不是后来才说的,早在1943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主席看见纺线女工就喊过“半边天要同工同酬”,到1958年十三陵水库工地,他瞅着“三八突击队”抬石头,当场竖大拇指:“我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没说错吧?” 回头想想那天的西苑机场,简直就是中国妇女命运的缩影。 过去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的女人们,现在能挺直腰板跟领袖握手,从前连大名都没有的“石大姐”,如今成了淮海区赫赫有名的陆先进,昨天还在茅草房里挨丈夫打的苦命人,今天成了人民代表。 邓颖超在会场说得好:“她们走过的路,就是半部中国妇女解放史。” 这话一点儿不夸张,后来妇联统计,第一次妇代会的500多名代表里,有三分之一是拖着枪伤来的,她们手上茧子比奖章还厚。 要说最动人的还是那些细节,陆先进回忆主席接见时,五百多人排成弧形,老人家挨个握手,有人激动得把他抱起来转圈,有人握着手直喊万岁。 牛玉华更绝,她把主席握手的温度都写进日记里,“温暖而有力”,这六个字后来被历史学家当宝贝,说比千言万语都真切。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啥握个手能记一辈子?那年月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友,见着活人都得先掐一把看看是不是做梦,更何况是见到领着大伙儿改天换地的领袖。 七十年后再翻这些老故事,突然明白为啥香山革命纪念馆要把妇女代表的笔记本当镇馆之宝。 那皱巴巴的纸页上不光记着会议记录,还粘着战场的硝烟、田间的泥土、纺织厂的棉絮,更刻着一代人的信仰,就像牛玉华在日记本上写给丈夫的那行字:“这是大会最重要的纪念,赠给宗卓永远留作纪念。” 她们用一辈子证明了,妇女解放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这些普通又伟大的女性,用脚底板一寸寸量出来的。 信息来源: 《长征中的“女神”》——闽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