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以色列可能再也没机会攻击伊朗了。 在经历了为期12天的伊以冲突后,伊朗已经

以色列可能再也没机会攻击伊朗了。

在经历了为期12天的伊以冲突后,伊朗已经开始着手修复,全面更新受损的防空系统。

7月20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伊朗武装部队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马哈茂德·穆萨维表示,伊朗已经替换了在上个月与以色列交火中损坏的防空设备。

马哈茂德·穆萨维,伊朗武装部队作战副参谋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伊斯法罕,早期职业生涯便是在两伊战争的硝烟中起步。

他在霍拉姆沙赫尔的战场上指挥炮兵部队,精准调配火力,逐渐崭露头角。

战争结束后,他逐步晋升至伊斯兰革命卫队,90年代进入伊玛目阿里军事大学,亲自教授战术训练课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官。

2020年前后,他被任命为作战副参谋长,主要负责伊朗全国的防空与作战协调。

2025年6月的伊以冲突中,以色列的突袭让伊朗防空体系措手不及,穆萨维临危受命,迅速组织修复和升级工作。

他的务实风格和对细节的关注,确保了新系统的快速上线,奠定了伊朗防空的新局面。

2025年6月13日爆发的伊以冲突,持续了12天,以色列依靠F-35隐身战机和精准情报,成功突破伊朗防空体系,打击了德黑兰和伊斯法罕的导弹工厂与指挥中心。

伊朗的雷达站反应迟缓,S-300系统被摧毁多套,拦截导弹发射混乱,未能形成有效防御。

冲突导致伊朗超千人伤亡,暴露出防空系统的严重缺陷。

以色列则借此宣传其“精准打击”的能力,声称掌握了伊朗空域的主导权。

伊朗迅速做出回应。

7月20日,穆萨维通过官方媒体宣布,所有受损的防空设备已经更换,升级后的俄制S-300和新一代国产巴瓦尔-373已全面部署。

S-300系统经过优化,雷达探测距离扩展至300公里,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尤其针对隐身目标进行了改进。

巴瓦尔-373是伊朗自主研发的主力,射程达到300公里,可同时追踪60个目标,并引导12枚导弹进行拦截。

此前的测试中,它成功击落模拟隐身战机的靶机,显示出对抗F-35的潜力。

新系统的部署后,伊朗在边境地区增加了低空雷达,专门应对以色列常用的低空突防策略。

防空网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硬件上。

伊朗打破了以往各军区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了跨区域联动的数字化指挥平台。

北部雷达站发现目标后,南部的拦截导弹可以立即响应,反应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

电子对抗部队也加强了巡逻,配备了移动干扰设备,随时扰乱来袭导弹的制导信号。

巴瓦尔-373的国产化特性,保障了零件供应和维护不受外部影响,与S-300形成互补,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伊朗还在德黑兰周边新增了多个雷达站,覆盖之前暴露的盲区,确保无死角监控。

以色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冲突初期伊朗的疏忽。

F-35利用雷达盲区,配合摩萨德的情报和地面无人机基地,精准摧毁目标。

但现在,伊朗的防空体系已经大幅强化。

以色列如果再次尝试突袭,战机刚进入伊朗领空,就会被多重雷达锁定,拦截导弹接连而来。

伊朗还展示了“流星-3”导弹,射程能够覆盖以色列本土,精度近年来显著提升,作为威慑手段。

这让以色列不得不重新评估打击的成本。

以色列的处境也不轻松。

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国内抗议,司法改革的问题尚未解决,军费预算捉襟见肘。

加沙和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消耗了大量资源,难以支撑另一场高风险的远程打击。

在叙利亚,以色列频繁空袭伊朗相关目标,摧毁了大马士革和霍姆斯的军事设施,但这些目标的防空系统远不如伊朗本土完善。

以色列选择在叙利亚保持压力,既能牵制伊朗,又避免直接硬碰硬。

伊朗的快速反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研发能力的积累。

巴瓦尔-373的生产线在冲突后全速运转,伊斯法罕的工厂加班加点,确保系统快速部署。

伊朗还调整了雷达频率,针对以色列新测试的空射巡航导弹,增加了电子对抗巡逻的频率。

这些措施大幅降低了以色列导弹突破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叙利亚的防空系统仍依赖老旧的萨姆-6,面对以色列的先进战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这让以色列在叙利亚的行动更像是一种“低成本”敲打,而非对伊朗本土的直接挑战。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