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617年秋,长安城笼罩在闷热中。柴绍攥着岳父李渊从太原送来的密信,手心全是汗。

617年秋,长安城笼罩在闷热中。柴绍攥着岳父李渊从太原送来的密信,手心全是汗。

信里写得很清楚:八月起兵,速归太原。他扭头看向内室,妻子平阳公主正趴在桌上拨算盘,烛光下,她鬓角的碎发被汗粘在脸上,哪有半点金枝玉叶的模样?

"阿姐,"柴绍压低声音,"岳父来信了,说……"

平阳公主头也没抬,指尖在田契上点了点:"走你的,我自有打算。"

柴绍急得跨前一步:"咱俩一起走太显眼,我先走你又危险。现在长安城门查得严,万一被隋军盯上……"

平阳公主突然抬头,眼里闪着光:"你当我是养在深闺的娇小姐?我回鄠县老宅,那里都是李家、柴家的旧人,谁敢动我?"

她从抽屉翻出舆图,手指重重戳在鄠县位置,"真要有人找麻烦,这些佃户、庄客第一个不答应。"

柴绍还想说啥,平阳公主直接塞给他一柄短剑——那是成婚时他送的定情信物,剑鞘上的鹿皮绳是他亲手编的。"见剑如见我,你去帮父亲,我在这边给你清路。等你带兵打回长安,我替你开城门。"

三更天,柴绍换了身商贩衣服,背着褡裢出了门。平阳公主站在门后,听着脚步声消失,转身把算盘往桌上一拍:"马三宝!"

黑影从梁上跳下,单膝跪地。"把田契房契全换成银子,天亮前送到鄠县。那面波斯铜镜也卖了,别让人看出是宫里的东西。"她指着算盘上的"五千贯":"招兵买马要紧,当年我大哥死在雁门关,这仇该报了。"

柴绍赶到太原时,李渊正为粮草发愁。李密答应的粮迟迟不到,霍邑守将宋老生又像块硬骨头。柴绍掏出短剑:"阿姐说速攻霍邑,她在长安外围已动手,能拖住隋军援兵。"

李渊盯着短剑,眼眶红了。三天后,霍邑城下,柴绍带着三百骑兵从沟壑绕到隋军后方,一槊挑断宋老生帅旗。隋军乱成一锅粥,唐军趁机攻城,半天就破了城门。

那边平阳公主也没闲着。她回到鄠县老宅,把佃户、庄客召集到晒谷场:"我爹在太原起兵,要推翻隋朝!谁愿跟我干,管饱!战死的,李家养他全家!"

有人担心县尉的两百兵,平阳公主直接扛着红缨枪上山找义军头子何潘仁。她掏出地契:"鄠县东边沼泽改良田,够你弟兄种三年。跟着我,将来抢的是长安国库!"正说着,山下传来喊杀声——县尉设伏被她的人包了饺子。何潘仁当场跪下:"我认你这个主子!"

三个月后,平阳公主的队伍涨到十万。攻长安时,她让人推来大炮,一炮轰塌城楼角。守将站在城头骂:"妇人也敢攻城?"平阳公主举着红缨枪喊:"我是平阳公主!开门的既往不咎,顽抗的烧个干净!"话音没落,城门从里面打开了——守军里有人认出她,当年李渊在太原发过赈灾粮。

618年,李渊称帝。平阳公主的府邸修得气派,可没几年她就病了。临终前,她把短剑塞回柴绍手里,剑鞘上的鹿皮绳磨得发亮。

李渊坚持用军礼下葬,六十四名武士抬棺,骑兵开道,枪上缠着白幡。柴绍攥着短剑走在旁边,想起长安夜那个算盘声——她早知道这条路要流血。

后来,柴绍跟着李世民平窦建德、打突厥,年过五旬还去讨吐谷浑。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去昭陵的"娘子陵"站站,跟坟头说说话。

638年,他走了,葬在离娘子陵不远的地方,两座坟隔着条小溪,像当年并肩作战的模样。

唐太宗来祭拜时,望着两座坟冢叹气:"要是没阿姐和姐夫,这江山哪能坐稳?"风过松林,像极了当年的算盘声、喊杀声,还有城门洞里的笑声。

这对夫妻,一个在前线冲,一个在后方守,明明聚少离多,却把心拧成一股绳,在乱世里给大唐拼出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