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村民瞥见伪军正啃着鸡腿喝酒,偷偷溜出门外,凑到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跟前:“待会儿咱俩一起逃!”[微风] 1944年7月,江苏盐城正值汪伪政权与日军联合"清乡"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盐城地区共有伪军3000余人,分布在各个据点执行搜捕任务。 村民李先同居住的三仓镇地处盐阜公路要冲,距离日军据点仅15公里,这条公路连接盐城与阜宁,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补给线,也是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必经之路。 7月中旬的一个午后,五名伪军押解着一名中年男子进入三仓镇,这名男子就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联络员王树声,负责在盐城、阜宁两地间传递作战情报,王树声当时掌握着日军在盐阜地区兵力部署的详细信息。 伪军将王树声绑在村口的大榆树上,随后向村民索要酒菜,这是当时伪军的惯常做法,既能就地补给,又能彰显威势震慑百姓,五名伪军中有三人携带三八式步枪,另外两人配备手枪。 李先同时年28岁,在村里经营一家小杂货铺,他平时与新四军游击队有联系,曾多次为游击队提供生活用品和情报,看到王树声被捕,李先同意识到这可能影响整个地区的抗日活动。 下午,三名伪军因饮酒过量出现醉态,另外两名也有所松懈,李先同趁机接近榆树,佯装收拾散落的柴火,他观察到看守最为松懈的时机,迅速用随身的镰刀割断了绑绳。 王树声获得自由后,与李先同一同钻入附近的玉米地,这片玉米地连接着村后的芦苇荡,地形复杂且植被茂密,为逃脱提供了有利条件,伪军发现后立即追赶,但因地形不熟且酒精影响,最终失去踪迹。 成功脱险后,王树声继续执行联络任务,他在随后的三个月里,成功传递了多份重要军事情报,其中包括日军在盐城地区的兵力调动计划,这些情报为新四军发动秋季攻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先同的营救行动产生了连锁效应,事件发生后,当地地下党组织重新调整了联络路线,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李先同也正式成为地下交通员,负责在三仓镇周边传递消息和转运物资。 他的杂货铺成为地下党在该地区的重要联络点,先后有30多名游击队员通过这里获得补给和情报。 这次营救事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民众对抗日武装的支持,仅在三仓镇及周边地区,就有超过200名村民为新四军提供过不同形式的帮助,包括提供食物、传递消息、掩护伤员等。 伪军在失去俘虏后,对该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搜查,但始终未能发现王树声和李先同的踪迹,这次事件也暴露了伪军战斗力低下和纪律松散的问题,为后来新四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 王树声在解放后曾多次提及这次营救经历,如果没有李先同的及时救助,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掌握的军事情报也会落入敌手,可能导致数百名战友的牺牲。 李先同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三仓镇生活,直到去世,当地政府在1985年为其颁发了"抗日英雄"荣誉称号,表彰他在抗战期间的突出贡献,这个荣誉证书至今仍保存在三仓镇党史办公室。 像李先同这样的普通民众,构成了敌后抗战的重要基础,他们虽然不是正规军人,但其作用往往不亚于前线战士。 正是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支持者,新四军才能在日伪严密封锁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三仓镇的这次营救事件,时间虽然短暂,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它不仅拯救了一名重要的情报人员,更体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 如今的三仓镇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小城镇,但那棵见证历史的大榆树依然屹立在镇中心,当地政府在树旁设立了纪念碑,记录着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提醒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信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