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打广告?真是讽刺啊! 一张印着烫金校名的录取通知书,本该是少年人生里第一份郑重的"成人礼"——它封存着挑灯夜读的汗水,标注着成长的刻度,更承载着教育最本真的庄严。可当湖南石门某中学的学生拆开这份期待已久的包裹时,却抖落出一张眼镜店广告,"考多少分抵多少钱"的字眼,像一滴墨污,晕染了整份喜悦。 这场看似微小的"附赠",撕开的是教育场域里更隐蔽的病灶。商家精准锁定"一中、二中学生"的操作,本质是将升学成绩异化为商业筛选的标尺。当"分数=折扣"的公式被写进"福利",当不同学校的学生被贴上"消费等级标签",教育公平的初心正在被商业逻辑悄悄改写。更值得警惕的是校方的角色——本应是教育纯粹性的守护者,却成了商业营销的"传声筒",这种默许,让录取通知书的仪式感沦为商业算计的注脚。 教育不是流量生意,录取通知书更不该成为广告位。当商业的铜臭味钻进教育的信封,污染的何止是一纸凭证,更是孩子们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守住教育的边界,首先要守住那些象征着纯粹与希望的仪式——因为那里面,藏着一个民族对未来的体面与尊严。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