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作战中唯一的香港兵,一件事感动亿万国人!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解放军中有唯一一位香港籍士兵,战后,这位士兵还做了一件事,感动无数人。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队列里,一个身影显得格外特别。 他叫王志军,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仔。 此刻,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狼牙山班”的一名战士,是这场20万大军出征中,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的士兵。 那么,王志军究竟为何会站在南疆前线呢? 1958年,他出生在香港,父亲是抗战后移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在一家中资媒体担任负责人。 尽管身处英属殖民地,家庭的熏陶让“中国”二字在他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小学毕业后,他按照当时对在港中资机构人员子女的特殊安排,王志军被送回内地,在广州继续学业。 1976年,18岁的王志军决定主动申请参军入伍! 这个选择,是因为他渴望像父辈那样,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赫赫有名的55军163师487团7连。 487团,前身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是流淌着英雄血液的王牌部队,杨得志上将曾任团长,其迫击炮连曾在抗战中一炮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威名远扬。 更让王志军感到无上荣光的是,他被编入了7连的“狼牙山班”。 这个以抗日战争中宁死不屈、纵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命名的英雄集体。 在这里,他接受了最严格的军事训练,从队列、射击到战术、格斗,汗水浸透了军装,皮肤晒得黝黑。 他努力褪去“香港仔”的印记,学着像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那样去思考、去战斗。 他深知,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士兵,更是香港同胞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1979年初,边境形势紧张,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2月17日,反击战打响。 王志军所在的487团,作为攻坚主力,承担了突破同登、鏖战凉山、血战探某高地、攻克扣马山等一系列硬仗、恶仗。 在这里,王志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 他亲眼目睹身边的战友在冲锋中倒下,他经历过在狭窄的堑壕里与越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惨烈搏杀。 作为“狼牙山班”的一员,他继承了先辈的勇气,冲锋在前,毫不退缩。 在一次攻打探某高地的战斗中,连队遭遇越军坚固火力点的猛烈阻击,进攻受挫,伤亡增加。 王志军和战友们利用地形掩护,交替跃进,冒着枪林弹雨,最终用爆破筒和手榴弹,硬生生炸毁了敌人的核心工事。 487团在整个战役中歼敌近两千人,自身也付出了六百余人伤亡的沉重代价。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 王志军所在的英雄连队,战后有多个单位和个人获得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授予的崇高荣誉。 战争过后,那些牺牲战友、倒下的身影,深深刻在王志军的脑海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沉重的责任。 战争结束后,王志军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香港。 西装革履的王先生,脸上常挂着和煦的微笑,穿梭于写字楼间,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香港白领,曾在南疆的丛林中浴血奋战,是那场遥远战争唯一的香港籍亲历者。 然而,夜深人静时,战友们冲锋的呐喊、负伤时的呻吟、牺牲前最后的眼神,总是不期然地闯入他的梦境。 他无法忘记那些永远留在南疆红土地上的年轻生命,无法释怀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决定不能让这段历史被尘封,不能让战友的牺牲被遗忘。 他拿起笔,记录真实,为缅怀英烈,为思考战争与和平。 2008年,王志军的《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在香港出版。 这本书,填补了特定历史时期相关研究的空白,它以亲历者的视角,详实记录了487团在广西前线的浴血奋战,也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残酷与教训。 更令人动容的是,王志军将这本书的全部稿酬,毫无保留地捐献给那些参加过对越作战、如今生活陷入困境的内地老兵。 这一举动,无声地诠释了什么叫“战友”情深,什么叫家国情怀。 和平的蓝天,是由无数鲜血染红的战旗所守护,繁华的灯火之下,不应忘记那些曾在黑暗中为光明而战的灵魂。 主要信源:(中国侨网——东西问|刘蜀永:香港对祖国抗战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