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瑟瑟发抖。据报道,7月23日,俄罗斯在无任何预告的情况下,发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瑟瑟发抖。据报道,7月23日,俄罗斯在无任何预告的情况下,发起了横跨太平洋、北冰洋、波罗的海、里海的大规模实战演习,飞机就出动120架。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部与白俄罗斯接壤,南部与波兰相邻,而西北部则直面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飞地。 这块面积仅1.5万平方公里的飞地,却驻扎着俄罗斯西部军区的精锐部队,部署有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S-400防空系统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核潜艇部队。 从加里宁格勒发射的导弹,几分钟内就能覆盖立陶宛全境,这种地理上的压迫感是其他北约国家难以体会的。 更要命的是,立陶宛境内的苏瓦乌基走廊是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德国等北约盟友的唯一陆地通道。 一旦俄罗斯封锁这里,立陶宛将彻底成为“孤岛”。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立陶宛就曾因禁止部分货物经其领土进入加里宁格勒,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制,甚至威胁要切断天然气供应。 立陶宛自身的军事实力实在有限。全国现役军人仅1.5万人,没有主战坦克,空军只有几架老旧的L-39教练机,主要依赖北约的空中巡逻部队保护空域。 尽管立陶宛近年来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计划采购德国“豹2”坦克和美国“海马斯”火箭炮,但这些装备最快要到2026年才能形成战斗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的驻军就超过1万人,装备有70多辆T-72B3坦克、40多门“龙卷风”火箭炮和12套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 这种导弹不仅能携带核弹头,还能精确打击1000公里内的目标,完全覆盖立陶宛全境。 更让人担忧的是,俄罗斯此次演习中首次公开测试了“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和“猎户座”攻击无人机,这些无人装备在乌克兰战场上已经证明了其破坏力,而立陶宛目前连像样的反无人机系统都没有。 虽然北约承诺保护立陶宛,但实际支援能力存在严重短板。 目前驻扎在立陶宛的北约部队只有德国的一个装甲营,约800人,装备30多辆“黄鼠狼”步兵战车,而且这些部队的主战坦克还留在德国本土,短期内无法到位。 德国虽然计划在2027年前向立陶宛部署4800人的装甲旅,但目前鲁德宁凯军事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成,部分士兵甚至只能住在临时帐篷里。 更尴尬的是,北约内部对如何应对俄罗斯的“混合战争”存在分歧。美国主张加强军事威慑,而德国、法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缓和局势。 这种内部分歧直接导致立陶宛的防御计划进展缓慢。例如,立陶宛提议在苏瓦乌基走廊部署“爱国者”防空系统,但由于德国和荷兰拒绝提供装备,该计划至今未能落实。 立陶宛与俄罗斯的矛盾由来已久。2021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问立陶宛期间,俄罗斯故意派出苏-24战机逼近希奥利艾空军基地,导致两国领导人的记者会被迫中断,现场士兵紧急起飞拦截。 2022年,立陶宛又因禁止欧盟制裁的货物经其领土进入加里宁格勒,引发俄罗斯的强烈报复,不仅切断了对立陶宛的天然气供应,还在边境地区举行了大规模军演。 此次俄罗斯选择在7月23日发动演习,恰好是立陶宛独立日(7月6日)和北约维尔纽斯峰会(7月11日)之后,时间节点的选择明显带有示威意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演习期间俄罗斯还宣布将在加里宁格勒部署“棱堡”岸基反舰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可以封锁整个波罗的海东南部海域,直接威胁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该国90%的货物都通过这个港口进出。 如果俄罗斯通过演习展示封锁港口的能力,对立陶宛经济将是致命打击。2022年的天然气断供已经导致立陶宛GDP下降1.2%,此次若再失去港口,后果不堪设想。 更严重的是,立陶宛的能源供应完全依赖进口。其唯一的核电站——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已于2009年关闭,目前80%的电力来自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 尽管立陶宛正在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但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罗斯此次演习中专门演练了“使用高精度武器打击敌方能源设施”,这无疑是在警告立陶宛不要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挑衅。 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立陶宛只能采取“双重保险”策略:一方面加速推进与德国的防务合作,争取2025年前完成鲁德宁凯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游说美国在立陶宛部署永久性军事基地。 但这两条路都充满变数。德国国内对长期驻军立陶宛存在争议,绿党等反对党担心此举会激怒俄罗斯,导致局势升级。 而美国虽然承诺支持,但特朗普政府时期曾多次暗示要减少对欧洲的军事投入,这种不确定性让立陶宛感到不安。 更让人担忧的是,俄罗斯可能会在乌克兰战场取得突破后,将战略重心转向波罗的海地区。 如果乌克兰东部战线稳定,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加里宁格勒方向集结更多兵力。 而立陶宛目前的防御工事——所谓的“波罗的海防线”,不过是一些反坦克壕沟和混凝土掩体,根本无法抵御现代化装甲部队的进攻。